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挖掘整理魏子孝教授诊治亚急性甲状腺炎(SAT)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的学术经验,实践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提取46例经魏子孝教授诊治的SAT及CLT患者61诊次的病历资料,利用由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联合开发的SQL Server系统,通过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并人机结合,对魏教授诊治SAT及CLT的学术经验进行全面整理。结果:挖掘结果显示,入组61诊次患者中SAT组29例,CLT组32例。SAT组女性23诊次(构成比79.3%),男性6诊次(构成比20.7%)。患者以甲状腺疼痛、失眠、心慌、甲状腺肿大、高热、大便干、低热、乏力、咽痛等为主要症状,其构成比依次为51.7%、31%,27.6%、27.6%、27.6%、24.1%、24.1%、20.7%、17.2%。异常舌象主要表现为舌体胖大占41.4%%,舌质红占82.7%,苔薄白者占51.7%%,苔黄占34.2%,脉弦者占40.1%。中医诊断主要为:瘿痛、瘿肿、不寐等,其构成比分别为:72.4%、10.3%、6.9%;主要治法为:散结、清热、解毒、疏风、安神、滋阴养血,其构成比依次为:93.1%、89.7%、69%、51.7%、37.9%、27.2%。使用药味共计95味,其中使用频次大于等于13次的药味分别为: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玄参、土贝母、牛蒡子、银花、僵蚕、生甘草、菖蒲、连翘。CLT组女性30诊次(构成比93.8%),男性2诊次(6.3%)。患者以乏力、失眠、烦躁易怒、多梦、甲状腺疼痛、水肿、易汗出、心慌、咽喉不利等为主要症状,其构成比依次为37.5%、31.3%、28.1%、25%、25%、25%、25%、21.9%、18.8%。异常舌象主要表现为舌体胖大有齿痕占40.4%,舌质暗红占46.9%,苔薄白者占51.7%,脉弦细者占43.9%。中医诊断主要为:瘿肿、瘿痛、心悸、虚劳、水肿、不寐、郁证:其构成比分别为:50%、18、8%、12.5%、9.4%、9.4%、6.3%、3.1%。主要治法为:散结、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疏肝解郁、安神定志、健脾益气、化痰,其构成比依次为:59.4%、56.3%、28.1%、28.1%、28.1%、25%、21.9%、15.6%。所使用药味共计107味,其中使用频次大于等于15次的药味分别为: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玄参、土贝母、牛蒡子、郁金、苍术、柴胡、白术、茯苓。结论:(1)魏教授认为虽然在西医学中亚急性甲状腺炎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两种发病机制不同的疾病,但从中医四诊信息分析二者在起病初期有相似的发病机理,即外感风热。因为在症状表现上,二者均可有咽痛、颈部疼痛、咽喉不利、发热、头面部不适等外感邪气侵袭的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二者均可出现心悸、不寐、郁证、汗证、内伤发热、虚劳、水肿、痰核的相应临床表现。从病位上,二者均发生在甲状腺,即古人所提“靥”的部位,这个部位所患疾病古人通称为“瘿病”,“瘿病”的发生多与肝郁、痰结、血瘀相关。故魏教授认为二者虽为“异病”却“同理”,常一并论治。正因为二者有相似的发病机理,故在治法上魏教授遵循了“异病同治”的中医治则。上述临床研究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治则治法分析中,“清热、解毒、散结”是二者主要的治则治法。这一治法与当今中医名家不同。其他医家在治疗这两种疾病时多分别论述,每一种疾病再分型或分期论治。这也是魏教授治疗这两种疾病的独到之处。在采取“异病同治”的治法同时,魏教授还注重“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病理念。魏教授在诊治疾病时十分重视这一点,将其灵活运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在本临床研究中,无论是SAT组还是CLT组,清热药味所占比例均较多,魏教授指出清热药不仅针对外感热邪,还有清肝胆热之意。魏教授认为,“瘿病”的发病机制与“郁”相关,清肝胆热的目的是预防“郁而化火”,从而避免疾病的传变。同时,魏教授指出气郁化火可导致疼痛经久不愈或突然加重,故在处方时将“清热”法贯穿始终。此外,魏教授在诊治SAT和CLT时又各有偏重。在治疗SAT时多以“疏风清热散结”为主;治疗CLT时在“清热散结”的同时注重“疏肝解郁”、“益气健脾”,这也体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魏教授在治疗SAT和CLT时并非一味清热,在辨证的基础上,首先明确疾病的轻重缓急,正邪孰轻孰重。急则先治其标,清除外邪,不致“闭门留寇”;缓则治其本,顾护正气,治病留人。(2)基于人机结合的专家知识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