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国际对老龄化定义标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近20年有余。近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预期寿命不断上升,农村区域老龄化日趋严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基层视察中强调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党的核心任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与农村基础设施加速实现现代化,但因农村出生率下降、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大范围的劳动力城乡迁移,传统的家庭养老系统已逐渐崩溃,由此农民问题日益凸显。另外,习总书记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说明在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美好生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迫切需求,主观福利水平随之成为评价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指标。基于上述背景,新农保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预计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现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对此,评估新农保制度的客观经济效应与主观效用,对探索新农保制度能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完善与深化改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首先基于福利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和时间分配理论构建闲暇-消费效用函数,根据新农保养老金收入的变化,就闲暇与消费两个经济维度分析微观个体效用影响路径。其次,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5三期短面板数据集,分别通过模糊RD模型与RD-DID模型基于不同样本识别新农保与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效用的因果关系,并进行政策异质性分析。最后,为验证本文构建的效用函数理论机制,分别以劳动供给强度与消费两经济指标作为中介变量,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新农保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效用的现实影响机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基于参保组样本,本文采用模糊断点设计进行回归并发现领取新农保养老金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效用;第二,基于参保组与未参保组的混合样本,利用RD-DID模型进行估计,证实新农保养老金对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效用依旧显著,且实证结论对两种方法保持稳健。同时还发现该养老金可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劳动时间并促进其消费。综上,新农保养老金确实能够有效提高农村老年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另外,该政策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养老金对女性老人、孤寡老人以及患病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福利影响不显著。第三,利用中介效用模型检验新农保养老金对老年人主观福利效用的影响渠道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尽管新农保养老金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劳动强度并增加其消费,但其影响老年人主观效用的主要渠道仅与劳动强度有关,与增加消费无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其一,基于消费和闲暇构建个体效用函数,作为政策影响路径分析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其二,采用三轮微观调研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以及模糊断点回归、双重差分方法识别新农保与农村老年劳动力主观福利的因果关系,拓展了政策绩效评价的研究视角;其三,利用中介效应方法实证检验各影响渠道的相对重要性,对新农保政策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效用的间接影响进行了详细补充。最后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及分析结果,并结合理论模型对新农保制度提出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