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76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主要临床特征、主要治疗方案,提高对MM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间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76例初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M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规律化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并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定量资料采用x s进行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水准调整法分析(a=0.016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的76例初治MM患者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范围38-84岁,中位年龄66岁;IgG型32例(42.1%),IgA型23例(30.3%),IgD型1例(1.3%),IgM型1例(1.3%),不分泌型2例(2.6%),轻链型17例(22.4%,κ型11例,λ6例);发病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主要有骨痛36例(47.4%),贫血症状15例(19.7%),感染15例(19.7%),肾功能损害4例(5.3%),出血4例(5.3%),血沉增快1例(1.3%),恶心、呕吐1例(1.3%);76例MM患者分别采用3种方案化疗,采用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28例、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39例、MPT(苯丁胺酸氮芥+泼尼松+沙利度胺)9例。三种方案共达CR24例、VGPR20例、PR8例,总有效率(CR+VGPR+PR)为68.4%,其中采用VD方案组达CR14例、VGPR7例、PR4例、SD3例,总有效率为89.3%;VAD方案组CR10例、VGPR13例、PR1例、SD13例、PD2例,总有效率为64.1%;MPT方案组PR3例、SD6例,总有效率为33.3%。VD方案总反应率分别与VAD及MPT方案相比较P值分别为0.012、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VD方案总反应率高于VAD及MPT方案。VD方案CR率与VAD及MPT方案比较P值分别为0.002、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VD方案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VAD及MPT方案。2例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均为采用VD方案组且达CR患者。76例中PD患者2例,均为采用VAD方案治疗组患者。应用以上三种方案化疗后主要临床表现改善情况:骨痛缓解的30例,占骨痛患者83.3%;贫血改善的10例,占贫血患者66.7%;肾功能好转的2例,占肾功能损害患者50%。对化疗后主要不良反应分析VD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VAD组及MPT组(P值分别为0.040、0.007)。结论:1.MM患者临床特征复杂多样,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骨髓象、影像学资料及异常免疫球蛋白等MM相关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2.采用VD方案组患者总反应率及CR率高于MPT、VAD方案组;3.经过2疗程规范治疗后,骨痛缓解、贫血及肾功能损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4.VD方案较MPT方案及VAD方案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