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多向诱导分化[摘要]目的:体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纯化、扩增,同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MSCs,观察其增殖、生长特性和组织学形态;并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分别采用钙结节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结果:贴壁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纺锤形,呈克隆样生长,性状稳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弱阳性。经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培养后,表现出相应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结论: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取材方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诱导下能够多向分化。实验二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摘要]目的:探索分离纯化及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 EPCs)的方法,并进行鉴定。为采用EPCs促进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策略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骨髓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接种至明胶涂层的培养皿内,使用含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serum,FBS)、添加50μg/mL ECGS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supplements)的M199培养液,置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恒温培养箱培养。3天后弃去未贴壁细胞,此后每3天换液1次。形成内皮祖细胞克隆后,0.05%胰酶-EDTA消化传代,2-4代细胞用于实验。通过CD31免疫荧光染色、荆豆凝集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毛细血管腔形成能力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检测进行鉴定。结果:培养5-7天,内皮祖细胞的早期克隆形成,中央为大量圆形细胞。2周后,细胞表现出典型的“鹅卵石”状。培养过程中可形成管腔状结构。可与荆豆凝集素特异性相结合;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荧光染色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质内见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W-P)小体。结论: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获取足量的EPCs,细胞可迅速体外扩增,并具有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实验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体外构建及成骨分化研究[摘要]目的:探索体外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简便方法,分析膜片组织学结构,并评估其成骨分化潜能。方法:将兔MSCs高密度接种于直径10cm培养皿,成骨诱导条件下连续培养2周形成细胞膜片。收获时,使用细胞刮沿皿底小心刮起,或用镊子轻轻提起。通过组织学、组织化学、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检测、透射电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SEM)等一系列方法,检测细胞膜片的物理及生物学特性。.结果:高密度连续培养后形成的MSCs膜片,呈半透明薄膜状,有弹性,其内多个白色结节。HE染色证实骨髓间充质细胞膜片是一种由多层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的聚集体。碱性磷酸酶、茜素红及Von kossa等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碱性磷酸酶定量分析含量较高;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检查均见基质中大量的矿化结节聚集。结论:通过体外简单的连续培养方法和成骨诱导后,可构建具有良好成骨能力MSCs膜片。实验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内皮祖细胞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摘要]目的:探讨利用MSCs膜片复合EPCs构建血管化的无外支架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以解决传统接种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方法:将骨髓细胞行双向诱导:骨髓单核细胞中MSCs连续培养成骨诱导后,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成骨性膜片;另一部分骨髓单核细胞在内皮生长培养基内分化为EPCs。然后将MSCs膜片复合EPCs,折叠、卷曲成圆柱状的复合细胞聚集体。最后,将复合体移植至免疫缺陷的裸鼠背部皮下。单纯MSCs膜片构建组织块作为对照。术后4周,8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显微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MSCs膜片复合EPCs构建物植入体内后,形成血管化骨样组织,外观色红、质硬。CT、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新骨形成,而且所形成的骨密度和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首次利用MSCs膜片复合EPCs构建较大体积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无需外支架。实验证实EPCs的引入不仅能产生功能性血管网,而且能够促进骨形成。实验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内皮祖细胞构建可注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摘要]目的:探讨可注射的血管化组织工程新的构建策略。方法:利用MSCs膜片复合EPCs,形成具有双重细胞成分的聚集体。复合种子细胞附着于自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支架上,形成具有骨组织三维结构和生理活性的复合体。再注射至无免疫动物背部皮下,术后4周,8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显微CT、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在体内发育成骨样组织的能力。结果:MSCs膜片/EPCs复合体,可以顺利通过注射针头至皮下。8周后形成鲜红骨样组织,呈扁圆形,外周密布一层血管网,质地硬,最大长度近2.0cm。Micro-CT影像显示高密度矿化组织形成。横断面扫描电镜观察呈现松质骨样结构,其内大量片状骨小梁排列,交织为多孔的网格样结构。组织学检查证实新生的骨组织和丰富的血管形成。此外,新骨的形成存在两种方式:组织块外周以膜内骨化为主,骨基质内可见骨细胞,骨小梁边缘成行排列矮柱状的成骨细胞;组织块内部还可见肥大的软骨细胞和钙化软骨,提示软骨内骨化方式。结论:本研究,首次验证了将EPCs复合MSCs膜片,构建可注射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无需外源性载体。为构建可注射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实验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内皮祖细胞/珊瑚构建大块管状骨[摘要]目的:利用细胞膜片技术,辅以管状形态的内支撑体,首次探索移植自体体内构建大块的具备特定形态的组织工程骨。方法:构建兔来源MSCs膜片-EPCs,与珊瑚内支撑体卷层样复合,形成管样结构。体外实验,置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动态培养8周,观察细胞生长和组织的形成;体内实验,移植自体背部皮下,利用自体的微环境和自身分泌的各种生长因子调控来完成骨组织的构建。体内、外标本取材,进行大体观察、显微CT、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分析新骨形成。结果:体外,随着灌注式反应器动态培养时间的增长,细胞基质分泌旺盛,细胞与细胞产生连接,各层聚集体之间逐渐融合、增厚,质地变硬,并与珊瑚材料紧密结合,呈现出白色的骨样组织外观。体内培养8周后,构建了长度近5.0cm大块管状骨。显微CT、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珊瑚表面、材料间隙及深部均有新骨形成。结论:MSCs膜片-EPCs与珊瑚自体体内可构建大块的管状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