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干扰对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生态学的前沿问题。近来,越来越多的工作深入到外部干扰(如加氮和增温)对BEF关系的影响。碳纳米管等工程纳米材料的应用和生产不断增加,废弃纳米材料进入生态系统后影响生物有机体和生态系统过程及功能,已成为生态系统的一类新型干扰。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碳纳米管对植物单种(特别是作物)的影响,缺少关注碳纳米管对野生植物和多种共存生态系统的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人工湿地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因其条件可控,已经成为BEF研究的良好平台。进入污水中的许多废弃碳纳米管最初汇集于湿地生态系统。因此,人工湿地是探究碳纳米管这类新兴干扰对BEF关系影响的理想实验平台。本研究设置了包含108个独立人工湿地微宇宙的植物多样性控制实验系统。这些微宇宙均分为两组,一组为碳纳米管处理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两组微宇宙设置相同的植物多样性配置,选择4种野外常见的湿地植物,设置3个丰富度梯度(1,3,4),9个植物物种组合。本研究旨在探究碳纳米管干扰对植物种生物量生产、种间竞争、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关系以及与氮过程和功能之间关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有:(1)碳纳米管干扰对不同植物种的生物量生产造成了不对称影响。在单种植物的微宇宙系统中,碳纳米管使干扰前最高产物种芦苇的生物量生产降低26%,但不影响其他三个物种;在混种系统中碳纳米管的影响逆转:不影响芦苇的生物量生产,反而使菖蒲、皇冠草和梭鱼草的生物量生产分别降低了15%、24%和17%。物种间生物量生产的不对称响应改变了种间竞争能力,碳纳米管干扰后原有的竞争最优种芦苇的竞争优势(相对产量)增强,而其他三个种的竞争能力减弱。这些变化加剧了种间竞争的不对称性,无干扰时群落中存在芦苇和梭鱼草两个竞争优势种,而碳纳米管干扰后只剩芦苇一个竞争优势种。(2)碳纳米管干扰使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平均降低了12%,但是干扰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保持不变。碳纳米管干扰降低了植物种间互补效应,但是高产物种芦苇在混种系统的竞争优势增强,减缓了混种系统生产力的降低。最终,碳纳米管干扰下单种和混种生产力的下降程度相当,丰富度与整合各物种生物量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系保持不变。(3)碳纳米管干扰改变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氮过程。干扰使植物氮吸收降低11%,同时使反硝化增强50%(氮的质量平衡分析和氮同位素分析共同证明了反硝化作用的增强),不影响基质氮存留。无碳纳米管干扰时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反硝化作用,但干扰后混种系统的反硝化作用的增加程度(72%)高于单种系统的增加程度(29%),导致物种丰富度与反硝化的负相关变平缓。不同的是碳纳米管干扰不改变物种丰富度与植物氮吸收的正相关关系。(4)碳纳米管干扰使人工湿地微宇宙的氮去除速率增加4%,并且触发物种多样性对人工湿地氮去除的促进作用。在无纳米管干扰时,物种丰富度不影响总无机氮去除,而干扰后提高物种丰富度变得增加总无机氮去除。碳纳米管干扰后,人工湿地混种系统中反硝化作用的增强导致硝态氮去除的增加,是混种系统总无机氮去除增加的原因。此外,碳纳米管干扰后,芦苇×菖蒲×皇冠草混种组合中出现了“超去除效应”,即该组合的总无机氮去除比去除率最高的单种系统还高3%。(5)碳纳米管干扰改变了物种丰富度与人工湿地氨挥发的关系。无碳纳米管干扰时物种丰富度通过生物量的级联作用而降低氨挥发;而干扰后,物种丰富度变得不影响氨挥发。这是因为碳纳米管对氨排放有直接且强大的抑制作用,使高多样性和低多样性系统的氨排放都降低至相同的低水平。这说明了碳纳米管干扰影响BEF关系的另一种模式,即碳纳米管对氨的减排作用足够大,使得物种丰富度与氨挥发及其健康损害的负相关关系解偶联。(6)碳纳米管对人工湿地的氧化亚氮排放没有显著影响;碳纳米管干扰下,提高物种丰富度保持对氧化亚氮排放的抑制作用,这与干扰下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生产的正相关关系保持不变有关。然而,碳纳米管干扰改变了物种丰富度与单位反硝化的氧化亚氮排放的关系,因为碳纳米管干扰后单种系统的单位反硝化的氧化亚氮排放不变,而混种系统的单位反硝化的氧化亚氮排放降低。此外,碳纳米管干扰后,物种丰富度从不影响甲烷排放变为降低甲烷排放。碳纳米管干扰下,物种丰富度对整合了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健康损害的减缓作用保持不变;同时,物种丰富度对单位氮去除的健康损害的减缓作用也不受碳纳米管干扰的影响。说明碳纳米管干扰在引发植物多样性对氮去除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植物多样性降低气态污染物的健康损害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发现了碳纳米管这类新型干扰对生态系统中植物种间关系的改变和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将生态系统干扰类型拓展到工程纳米材料,另一方面将工程纳米材料的毒性和安全风险研究拓展到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结构-功能关系的影响上。碳纳米管干扰改变了植物的种间关系,改变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或增强的作用。本研究为理解工程纳米材料这类新型干扰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提供新的见解。应对新型人源污染物干扰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生态系统尺度甚至区域尺度的研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农药残留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堪忧,因而研究快速精准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对于防控农药滥用现象尤为重要。太赫兹(Terahertz,THz)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重大新兴科学技术之一,具有指纹性、穿透性,以及相干性等诸多独特优势,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18种农药的指纹峰解析、单组分农残的定量检测、多组分微量混合农残的定性识别,以及痕量农残的定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频繁使用,该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深入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环境行为与归趋,探索高效且环境友好的该类农药替代品,已经成为全球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之一。环氧虫啶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替代品种,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环氧虫啶具有两个立体中心、一个氧化环、两个对映体(5R,8S-CYC和5S,8R-CYC)。
强化传热在工业和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环保及能效标准的提高对强化传热技术的效率与可靠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制冷和电子散热领域,相变传热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热管理手段。目前微/多尺度复合强化表面在相变过程中的热力特性及其作用机理还不清晰,而这对不同结构的性能预测与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本文对常规通道内,多种单一和复合强化换热方式的对流冷凝和流动沸腾换热-阻力特性开展实验探究,得到其换热机理;然后采用数值模拟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模式真核生物,近几十年来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代谢工程、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作为一种理想的微生物细胞工厂,酿酒酵母也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高附加值化合物的规模化生产。本论文主要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探究发展了新型的代谢工程调控工具,并对酿酒酵母葡萄糖去阻遏效应调控靶点进行全基因组筛选。首先,通过优化CRI
超声由于空穴作用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可以破坏细菌,如病原体和腐败酶。但由于单独超声(Ultrasound,US)的空化效应性对较弱,无法完全杀灭食品中的腐败菌或酶,为此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和改进超声处理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将温和热处理和(高功率)超声及高压处理相结合,可极大地提高空化作用的破坏性,为此压-热-声(Manothermosonication,MTS)技术可望成为热灭菌关键替代技术之一。
农产品安全检测是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领域。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常需要对特定目标物进行高效富集、检测与释放,例如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与释放、生物毒素的灵敏检测。为了实现该目标,载体的研发备受关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一种具有高孔隙率、丰富化学性质和灵活孔道结构的新型晶态多孔材料,近年来被广泛报道用于气体分子富集、水体有毒有害物去除、传感和小分子输送,在农产品安全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多数MO
芽孢是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微生物污染源之一。近年来采用超声波与热联合的方式失活芽孢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声热结合方式对芽孢失活效果的影响上,缺乏关于声热联合失活芽孢机制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限制了该联合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鉴于此,本论文以Bacillus subtilis芽孢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超声波联合热(Thermosonication,TS)对芽孢的失活动力学展开,借助细胞微
稻米(Oryza Sativa L.)是一种主要的商品类谷物作物,也是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重要营养能量来源。全粒米作为稻米的主要销售形式,是稻谷经碾磨去除外壳层与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后获得的。米糠是稻米抛光加工过程中未被充分利用的农副产品资源之一。根据其基因型不同,约占谷物酚类化合物的60%至97%。因此,研究者对稻米和米糠酚类成分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对II型糖尿病的控制能力。
稻米、花生和小麦等是中国及世界各国消费的重要农产品作物,但它们极易在收获和贮藏中遭受真菌侵染。现有的传统检测农产品真菌污染的方法通常是耗时的,并且对样品产生了破坏,使样品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无损检测和实时分析。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农产品在遭受微生物污染时释放的挥发物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可检测农产品释放的挥发物对农产品的真菌侵染情况进行诊断和预测,而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孔道尺寸可调等优点,在吸附分离、储能、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MOF晶体材料力学性能差,难以加工处理,阻碍了 MOF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大部分MOF的纯微孔结构不利于客体分子的传质,制约了 MOF在吸附、催化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针对此,通过引入力学性能好、易于加工处理的聚合物,可制备出M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