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年少患病,伴随着病痛的是他对人生、对灾难、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生之意义,死之状态的追问。本文探讨了史铁生寻求拯救的精神历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精神亲和性,进而分析了影响史铁生关于人的救赎终极指向的传统文化因素。
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分析史铁生早期(1985年以前)所做的自救尝试。第一节,分析史铁生残疾初期对于困境的认知即史铁生早期面临的社会现实困境。第二节,通过史铁生对残疾态度的改变,分析其接受困境的思路中隐含的儒家中庸方法论。第三节,阐述史铁生在面对自我价值的失落时对社会的自我价值的追求及这种追求与儒家的入世观之间的关系。第四节,本节主要阐述史铁生由自我拯救走向拯救他人的原因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儒家思想的因素,以及史铁生救他思想在儒学的朴素人道主义之上的发展。
第二章,分析史铁生创作中期(1986年-1996年)对于精神困境的理解与突围。第一节,史铁生中期的创作中对于困境的表述相较于早期主要集中于表层的社会困境之下更深层的人的精神困境,包括死亡困境,欲望困境,命运困境等。第二节,分析史铁生对于死亡困境的回答以及其中隐含的道家思想。第三节,分析史铁生对于命运与欲望困境的突围,利用道家辩证法对精神困境进行思辨进而消解困境,对自我的存在进行再次认知,并从精神的困境中突围出一条抵御苦难的人生之路。第四节,史铁生主张创造审美的人生过程以对抗人生的一切困境,这样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源于儒道互补的审美人生观的影响。但史铁生审美的人生观与道家的人生观之间存在区别。
第三章,在史铁生创作的晚期(1996年-2010年),史铁生超越了对于具体个人的困境的思考,而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的普世的思考,关注到人的终极指向,这样的终极指向必然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史铁生提出的人类最终的精神归宿却与宗教有着很大的区别,本章以史铁生宗教精神的特质出发,分析其中所隐含的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因素。第一节,分析史铁生晚期对困境的形而上思索。由“残疾的人”即自我的苦难,转向了“人的残疾”即所有人共同面临的困境。第二节,阐述由宗教——主要是佛教——赋予的超越性视角对史铁生对于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的判断与彼岸对于人的意义的思考上的影响。第三节,分析史铁生救赎思想的核心概念——精神自救,精神自救在晚期即包括了前中期的思想又有所深化,包括个体审美人生的塑造和对他人超越性的救赎两方面,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史铁生救赎思想的全部内容。
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分析史铁生早期(1985年以前)所做的自救尝试。第一节,分析史铁生残疾初期对于困境的认知即史铁生早期面临的社会现实困境。第二节,通过史铁生对残疾态度的改变,分析其接受困境的思路中隐含的儒家中庸方法论。第三节,阐述史铁生在面对自我价值的失落时对社会的自我价值的追求及这种追求与儒家的入世观之间的关系。第四节,本节主要阐述史铁生由自我拯救走向拯救他人的原因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儒家思想的因素,以及史铁生救他思想在儒学的朴素人道主义之上的发展。
第二章,分析史铁生创作中期(1986年-1996年)对于精神困境的理解与突围。第一节,史铁生中期的创作中对于困境的表述相较于早期主要集中于表层的社会困境之下更深层的人的精神困境,包括死亡困境,欲望困境,命运困境等。第二节,分析史铁生对于死亡困境的回答以及其中隐含的道家思想。第三节,分析史铁生对于命运与欲望困境的突围,利用道家辩证法对精神困境进行思辨进而消解困境,对自我的存在进行再次认知,并从精神的困境中突围出一条抵御苦难的人生之路。第四节,史铁生主张创造审美的人生过程以对抗人生的一切困境,这样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源于儒道互补的审美人生观的影响。但史铁生审美的人生观与道家的人生观之间存在区别。
第三章,在史铁生创作的晚期(1996年-2010年),史铁生超越了对于具体个人的困境的思考,而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的普世的思考,关注到人的终极指向,这样的终极指向必然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史铁生提出的人类最终的精神归宿却与宗教有着很大的区别,本章以史铁生宗教精神的特质出发,分析其中所隐含的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因素。第一节,分析史铁生晚期对困境的形而上思索。由“残疾的人”即自我的苦难,转向了“人的残疾”即所有人共同面临的困境。第二节,阐述由宗教——主要是佛教——赋予的超越性视角对史铁生对于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的判断与彼岸对于人的意义的思考上的影响。第三节,分析史铁生救赎思想的核心概念——精神自救,精神自救在晚期即包括了前中期的思想又有所深化,包括个体审美人生的塑造和对他人超越性的救赎两方面,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史铁生救赎思想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