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观眼识病法与相应经脉循按诊断法进行相关性研究,探索眼区络脉局域性改变与经脉循行整体的关系,为临床提高诊断效率,减少诊断误差,丰富临床诊察手段,缩短诊断周期,指导处方用穴提供有益的支持。方法:以眼诊[42]肝、胆区眼络异常者(疾病组)150例与肝、胆区眼络正常者(对照组)150例为研究对象,以肝、胆经体表循行线路及肝、胆俞为诊察循按主要部位,自上而下,由浅入深,先左后右,循序渐进查寻经脉循行区域中的压痛反应点。总结压痛点分布集中部位,分析两组阳性压痛反应点部位、数量、NRS疼痛评分,应用X2检验、t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探讨眼诊肝、胆区眼络变化与各个压痛点集中部位的相关性;根据眼络形态的粗细变化,又将疾病组分为眼络增粗组108例和眼络变细组42例,对两组压痛点部位、数量、NR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运用非参数检验统计、X2检验、t检验分析探讨眼诊肝、胆区眼络形态变化与各压痛点分布集中区域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眼络形态变化与压痛点数量、疼痛的相关性。结果:1.疾病组和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基线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平均年龄要低于疾病组;疾病组压痛点数量、NR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完骨、肝俞、胆俞、肩井、阳陵泉、曲泉等(30个穴点)与肝、胆区眼络形态变化密切相关(P<0.05)。压痛点大都出现于胆经循行线路上的腧穴所在处,其数量及NRS疼痛评分均高于肝经循行线路上的压痛点,有显著性差异(P<0.01)。2.疾病组中肝、胆区眼络形态变化类型以眼络增粗为主,以女性患者偏多;眼络增粗组和眼络变细组两组受试者基线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眼络增粗组压痛点数量、NR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眼络变细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太阳、完骨、肝俞、胆俞、肩井、阳陵泉、曲泉、渊腋、蠡沟等穴的压痛程度与眼络形态变化程度有相关性(P<0.01)。3.300例受试者眼络粗细变化值分别与压痛点数量、NR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1.眼诊肝、胆区眼络局域性变化后,在肝胆经循行路线上能找到相对应的压痛点反应,其中以头窍阴、头临泣、太阳、悬厘、风池、完骨、肝俞、胆俞、肩井、阳陵泉、曲泉、阴包、环跳、悬钟、日月、带脉、率谷、角孙、听会、足五里、外丘、风市、中渎、膝阳关、期门、章门、渊腋、辄筋、蠡沟等腧穴的反应为著,且主要分布于肝、胆经脉及肝、胆俞上。提示肝、胆经经脉循行区域气血失衡,机体处于非正常状态。2.肝、胆区眼络增粗后,压痛点主要集中出现于太阳、完骨、肝俞、胆俞、肩井、阳陵泉、曲泉、渊腋、蠡沟等肝、胆经脉循行线路上的腧穴。3.眼络形态变化越明显,压痛点数量越多,疼痛反应敏感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