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莘(1919-))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英国乃至世界文学舞台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莱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触抒写了一曲又一曲“黑人之歌”,充分表现出对黑人的同情。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目前共计发表10篇小说,70篇短篇故事,一部诗集和2篇剧本。其中,她于1951年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野草在歌唱》。该篇小说一经发表,随即成名。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她的这篇小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但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至今还为数不多。莱莘的作品所涉及到丰富的伦理道德因素,如身份认同的缺失、文化错位、夫妻关系等。因此本文试图以文学伦理学为切入点,对《野草在歌唱》这部小说所蕴含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究。文学伦理学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我国著名文学伦理学专家聂珍钊启发我们可以从伦理、乱伦、伦理禁忌、伦理蒙昧、伦理意识、伦理身份、伦理环境、伦理混乱和伦理选择等方面,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在本论文中作者致力于对《野草在歌唱》中所描写的伦理因素,从伦理身份、伦理环境和伦理混乱三方面的文学伦理学分析,发掘出莱莘的伦理思想及其道德原则,由此体现出莱莘对黑人民族乃至全人类人文精神建构所作出的贡献。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对作者多丽丝·莱莘以及该论文的介绍。首先概述了莱莘的生平和写作经历,以及她的写作特点、文学成就。接着介绍了莱莘的伦理思想和该篇论文的结构。第二章是该小说的文献综述部分,详细列举了国内外学者对此所作的研究。国外学者大多从主人公玛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自身的心理问题方面探究其悲剧的原因,而国内学者对它的研究颇为广泛,涉及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心理分析、原型批评、解构主义以及马克思和荣格的无意识分析理论。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文学伦理学的兴起背景、定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代表性的理论家。接着,将伦理学以及道德批评与文学伦理学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文学伦理学的真正内涵。第四章从伦理身份角度阐释了玛丽悲剧的原因。自古以来就有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而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丽了三十多岁了,还一直保持单身,这就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闲言碎语。为了让自己走出困境,玛丽在对她未来的丈夫迪克并不大了解的情况下,与之匆忙完婚。然后,玛丽的伦理身份就此发生了改变,从一位大龄女孩成为人妻,这是导致其悲剧的原因之一。第五章从伦理混乱方面分析了玛丽悲剧的成因。婚后,玛丽无法忍受农村那无聊又单调的生活。就在这时,她们家的一位黑人男仆摩西走进了她的生活。在摩西身上,玛丽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激情和希望。所以,玛丽深深地爱上了这位黑人男仆摩西。然而,作为一个已婚妇女,她违背了伦理准则,与别的男人关系暧昧,这就是一种伦理混乱。这种混乱严重地影响到她的婚姻生活,由此导致了她的死亡。第六章从伦理环境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玛丽的悲剧。当时,黑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常受到不平等对待。黑人通常只能做白人的仆人,并且常常会受到主人的随意打骂、甚至屠杀。小说中,玛丽和黑人男仆关系暧昧,这就严重违背了当时的伦理环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玛丽的悲剧。第七章是本论文结论部分。本章对前六个章节做简要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伦理身份、伦理混乱和伦理环境是导致玛丽悲剧成因的三个重要方面。在《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父母经常争吵不休,因此玛丽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里。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她对男人,婚姻、家庭和性的看法。到了三十多岁,还单身的她遭到了人们嘲笑。为了让自己尽快摆脱困境,玛丽匆匆与迪克结婚,之后她的伦理身份就从单身大龄女孩变成了人妻。而直到婚后,玛丽才意识她与迪克几乎毫无共同之处,他们之间甚至连基本的交流和理解都没有。婚后的几年里,迪克因为一直忙于农场的事而无暇关心妻子。面对无能的丈夫,玛丽显得非常绝望。就在这时,她遇到了仆人摩西,随后深深地爱上了他。然而,她作为一个已婚女人,居然爱上别的男人,这就有悖于当时的伦理准则,造成了伦理混乱。再者,白人玛丽爱上了黑人仆人摩西,这与当时的伦理环境背道而驰。所以,当他们的恋情被发现后,摩西向玛丽举起了屠刀,结束她的生命。通过分析该文本,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时刻不忘自己的伦理身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该符合当时的伦理环境,切莫违背伦理禁忌,否则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