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岭头单丛茶做青过程中的优势菌数量变化进行测定,并通过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主要的优势菌进行鉴定。对岭头单丛茶加工过程中整叶及两次摇青后的整叶、叶缘和叶芯的水分、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蛋白、淀粉、茶褐素、茶红素、茶黄素、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C)和儿茶素类总量的含量及pH值等生化成分和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酶活性与主要生化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岭头单丛茶做青过程中优势菌生长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萎凋后和四次摇青后静置8h时。萎凋后和第一次摇青后,细菌数量最多;第二次摇青后到四次摇青后静置6h,霉菌数量最多;四次摇青后静置8h时酵母菌数量最多。做青过程中共分离出2株优势细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 Cohn),9株优势酵母菌,分别为2株假丝酵母属(Candida)和7株红酵母属(Rhodotorula),7株优势霉菌,分别为1株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2株枝孢属(Cladosporium),2株青霉属(Penicillium),1株曲霉属(Aspergillus),1株根霉属(Rhizopus)。2.从鲜叶到烘干后茶青,整叶水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蛋白、黄酮类化合物、淀粉、茶红素、可溶性糖含量及pH值降低,整叶茶褐素、茶黄素含量增加,从鲜叶到第二次揉捻后叶+EC、+EGC、+ECG、+EGCG、C和儿茶素类总量的含量增加;与摊放相比,摇青更有利于水分、茶多酚、可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水浸出物、茶黄素含量及pH值的降低,茶褐素、+EGC、+ECG、+EGCG含量和儿茶素类总量的增加。与摇青相比,摊放更有利于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淀粉含量降低,茶红素、+EC和C含量的增加;与第一次摇青后相比,第二次摇青后处理样整叶水分、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蛋白、淀粉、茶红素、茶黄素含量降低,茶褐素含量和pH值增加。叶缘和叶芯的水分、黄酮类化合物、茶黄素、淀粉含量减少,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茶褐素含量及pH值逐渐增加,叶芯中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茶红素含量增加,叶缘中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茶红素含量降低。第二次摇青后,+EC、C、总儿茶素含量为叶缘>叶芯>整叶,+ECG、+EGC含量为整叶>叶缘>叶芯,+EGCG含量为叶芯>叶缘>整叶。3.从鲜叶到第二次摇青静置后的整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加,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降低;摊放更有利于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增加,淀粉酶活性的降低。摇青更有利于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活性的降低;与第一次摇青后相比,第二次摇青后处理样整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降低,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叶缘的多酚氧化酶、淀粉酶活性增加,而过氧化物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的活性降低。叶芯的多酚氧化酶、淀粉酶活性降低,而过氧化物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加。4.纤维素酶与多酚氧化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r=0.932)、与过氧化物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r=-0.971)、而与淀粉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r=-0.891),多酚氧化酶与淀粉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r=-0.949)。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水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0.903、-0.904、-0.889,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水分含量、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0.970,而与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0.881。纤维素酶活性与水分含量、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81,而与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0.883、-0.927。淀粉酶活性与水分和水浸出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891,而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70;水浸出物与相关生化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水浸出物)=7.431X3(游离氨基酸)+6.999,茶多酚与相关生化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茶多酚)=-6.66X3(茶褐素)+23.009,游离氨基酸与相关生化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游离氨基酸)=1.511X4(可溶性蛋白)+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