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证素理论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中医证素的临床分布规律,及与西医各病理类型的相关性,为REG中医辨证规范化提供较为客观的标准,以期望能为临床治疗用药及对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根据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9上海)的内镜、病理诊断标准纳入研究病例,采用四诊信息采集表进行调查登记,运用KY3H证素辨识-评估-干预系统辩证分析,探讨250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客观指标的关系。结果:1、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位证素为:胃(95.60%)、肝(14.80%)、脾(13.60%)、肾(12.00%)、胸膈(12.00%)。2、隆起糜烂性胃炎病性证素为:气滞(83.20%)、湿(59.60%)、热(37.60%)、食积(32.42%)、气虚(30.00%)、阳虚(25.60%)、痰(25.00%)、阴虚(24.80%)、血瘀(12.00%)、血虚(2.00%)、寒(0.40%)。3、隆起糜烂性胃炎以实证、虚实夹杂证较为多见;在病位与病性的组合上,胃与气滞、湿、热组合较多见,脾与气滞、湿、气虚组合较多见,肝与气滞、湿、热组合较多见。4、年龄、性别、HP感染对病位、病性证素分布均无明显影响。5、隆起糜烂性胃炎病理类型中浅表、萎缩、肠化的病位多见于胃、肝、脾,病性多与气滞、湿、热等因素有关;上皮内瘤变的病位多见于胃、肝,病性多与气滞、湿、血瘀等因素有关;且随着胃粘膜病理变化程度加重,血瘀、虚证的比例较前有所增加。结论:1、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变本质表现为:病位上多与胃、肝、脾密切相关,病性上实证多表现为气滞、湿、热,虚证多与气虚有关,且多数为多证素合并发病,临床可从病位病性所反应的病变本质来进行针对性治疗。2、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理类型与证素的关系表现为:病位多见于胃、肝、脾,病性多与气滞、湿、热等因素有关;且随着胃粘膜病理变化程度加重,血瘀、虚证的比例较前有所增加。可在日常生活和临床用药上对病位病性所反应的病变本质进行预防治疗,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