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目的测试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副人腰椎,前侧切除腰5椎体,以钛网支撑固定,后侧通过椎弓根系统固定腰4、骶1椎体,建立前后联合短节段三维重建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测试前屈、后伸1万次疲劳时的疲劳稳定性,测试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结果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的相对活动度非常小,三种工况之间相比,前屈与侧屈之间无明显差别,后伸的活动度要略大于前屈和侧屈的活动度(P<0.01)。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后伸活动度略增加,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后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和疲劳稳定性,无论前屈、后伸,还是侧屈运动,椎体间的活动度均非常小,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疲劳运动对前屈与侧屈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小,而后伸活动度略增大。第二部分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目的探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92例,对其中3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者采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男25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4.2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8例,L3 5例,L4 2例,L4,5 1例。Magerl分型:A3型12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12例,C2型4例,C3型2例;ASIA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8例,D级6例,E级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3例。患者取侧卧位,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临时固定。同体位下再行损伤节段的前路减压支撑植骨,对于骨折脱位者前后协同复位。复位满意及减压彻底后,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适度加压抱紧前侧支撑植骨,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重建三柱稳定性。结果手术时间180~320 min,平均230 min。出血量900~2400ml,平均1200 ml。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6例出现肋间神经损伤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32例随访6~60个月,平均13个月。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后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及松动。结论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可充分发挥前路与后路手术各自的优势,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为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