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文化中,“仙”“侠”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在古人的典籍笔记,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都有记载,它在我国民族文化记忆力里逐渐形成了瑰丽灿烂的古典仙侠传统文化,它带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浪漫想象,亦是人类精神领域绵绵不断的向往。“文变染乎世情”,当下仙侠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又不断以影视剧的方式走进观众的视野,在荧屏上刮起一次又一次的“仙侠风”,给观众营造了一个个浪漫美好的仙侠世界,在社会上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剧热潮。仙侠剧以其清新自然的影视画面,青春靓丽的人气演员,浪漫传奇的历险情节,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给观众营造了一个美好的仙侠世界,在这里,没有现实世界那么多物质、功名的烦扰,没有现实中的失落、无奈,这里,有的是幻丽缥缈的世外仙境,有的是矢志不渝的纯洁爱情,有的是行侠仗义的江湖好友,有的是拯救苍生建功立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就感,生命充满传奇和希望。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作家既为自己造梦,也为读者造梦,而读者和观众读作品看影视作品也是一场寻梦之旅,在作品中获得虚幻的满足,虽然仙侠剧给人们呈现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那也是人们的心灵得以栖息的一个地方。对此类型的文艺,文艺界褒贬不一,研究文章廖如晨星,但其作为一种持续活跃于荧屏的电视剧类型,必有其自身的文化成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笔者在本文旨在从仙侠剧的文化生态环境、作者、作品、受众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由绪论、主体、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在主题部分主要分四个章节对仙侠剧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涉及了以下内容: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对仙侠剧的母本基础——仙侠小说及游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对仙侠小说与奇幻及玄幻小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探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改编自网络仙侠小说及游戏的仙侠剧进行了发展历程的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仙侠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从收视率及研究对象的特征两个方面阐述了笔者选取的五部仙侠剧作为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的依据;笔者介绍了当前文艺界对此文艺类型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自己思考后的问题;笔者还介绍了进行此课题研究的方法;最后,笔者简要论述了用文学四要素理论以及用此理论分析仙侠剧的可行性。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仙侠剧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东西方文化的影响、网络仙侠母本基础、政策与科学的助力、大众审美倾向的引领这四个方面是仙侠剧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的文化生态环境,笔者由此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仙侠剧的产生及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传统仙侠文化因子与当代西方奇幻文艺的共同影响;仙侠剧改编的母本基础——网络上流行的诸多仙侠小说及仙侠网络游戏;近年来国家政策对网络文艺的助力,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文本转换成影视剧所提供的强大支撑;当前现实节奏下大众对这一“超然凡尘物外”、良好“心里避难所”的美好浪漫影视剧的审美期待等是这一类型影视剧产生并得以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二章主要是对仙侠剧的创作者进行研究。对仙侠剧的创作者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了对原著作品的创作者及仙侠剧的制作者的研究。笔者在本章从仙侠剧原著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仙侠游戏的创作者和玩家,仙侠剧的演出者和制作者、仙侠剧制作团队等四个方面分析仙侠剧的集众之力,合众之智的创作特色。一部影视剧的产生,尤其是在当今网络媒介充分发展的新形式下,绝非仅仅是个人之力促成的结果,笔者在此章分析了仙侠剧的主要创作者的特点。第三章主要是对仙侠剧作品本身进行研究。笔者在本章从仙侠剧的时空背景、人物创设、故事情节、思想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其思想艺术特色。虚实结合的时空背景,平凡而又传奇的人物创设,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别意新翻的传统文化是这一类型电视剧的主要特色,仙侠剧的这些特色给受众营造了一个虚幻中美好的仙侠世界。第四章主要是从受众层面对仙侠剧的接受现状进行研究。从仙侠剧的观众、文学评论研究、持续创作以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对仙侠剧的接受环节进行研究,探讨这一影视剧在读者接受方面的特殊性。仙侠剧的观众主要是一群处于人生特殊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他们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使其对此类非现实的虚幻的仙侠世界有着强烈的向往,对此类型电视剧怀有极大的热情。笔者肯定了仙侠剧给观众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但也提醒观众不可沉迷于剧情,以免对现实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此外,对于仙侠剧的接受,与仙侠剧的热播、读者的狂热追求、持续创作及产业化发展相比,学界关于仙侠剧的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结语部分,笔者从仙侠剧作品本身、仙侠剧与传统及现代文化的联系以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多重可贵精神等方面对其优点进行了赞扬,同时,笔者对仙侠剧的缺点如多数的作品缺乏深刻内涵、高度商业化,为追求商业利益而过分迎合观众口味儿,作品的类型化生产等进行了批判,并且提醒观众理性观剧。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仙侠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类型,我们也不应苛责其十全十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引导才是恰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