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框架下,从政治和审美两个层面入手,对伊米勒·哈比比的《乐天的悲观者赛义德·艾比·奈哈斯失踪奇案》做出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小说作者哈比比以历史的深度和独特的视角,以荒诞的艺术手法作为政治叙事的载体,完美地实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间的统一契合,把巴勒斯坦抵抗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通过梳理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概述《乐天的悲观者》的写作背景、故事内容,说明该小说是巴勒斯坦抵抗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表现的是1948年到1967年这二十年间,生活在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艰难的生存状况。小说的主角“乐天的悲观者”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既充满希望又绝望无助,是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的代表。
《乐天的悲观者》也是一部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治历史密切相关的小说,而哈比比本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乐天的悲观者”的原型。《乐天的悲观者》中所讲述的故事不是作者对外部现实的简单模仿,也不是作者凭空臆造出的“空中楼阁”,而是作者自我内心世界向外部的巨大推进。
第二章承接第一章末所论述的哈比比与“乐天的悲观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深入分析具体文本,阐明作者通过政治隐喻所表达的政治观点。
《乐天的悲观者》是一部政治讽喻小说,其中的人物通过其命名往往映射着巴勒斯坦的某一社会群体;这些人物所追忆的历史,也绝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顾与描述,而是充满更多的内涵,即对当下实事的讽喻。作者通过对人物命名和历史事件的政治隐喻,表达了弘扬传统、加强认同、抵抗强权、倡导和平的政治话语。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振兴是在强化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何谓传统?作者认为“传统”和“民族性”在于对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延续、传承、发展。在如何实现两个民族和平共处方面,他更倾向于让时间来解决现有的冲突和矛盾。
第三章着重分析《乐天的悲观者》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审美价值。首先详细分析了其中荒诞的表现层面和具体表现方式,并深入探究了该小说荒诞手法的渊源。论文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荒诞是对现实中的荒诞的重审与再创,这体现了荒诞作为一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中的荒诞亦是对现实中的荒诞的否定与批判,这体现了荒诞作为一种“抵抗”形式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些分析,论文力图说明作者在这部政治讽喻小说中选用荒诞手法的必然性,即以荒诞演绎真实,它强化了小说的文学美感。并指出作者哈比比在继承阿拉伯传统文学遗产以及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手法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完美契合,对巴勒斯坦文学的“抵抗”内涵做出了深刻的诠释,对巴勒斯坦抵抗文学做出了突出的美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