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音乐本体、美学价值、社会意义、演奏技法等方面对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375a进行了解读和美学引申。将本体分析、美学观念及音乐实践这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具体文本研析之中,以求从中探寻莫扎特博大精深的音乐思想和精神世界,在感性认识为主导手段的音乐实践基础上融入音乐美学—哲学的理性思辨与关照,让技能技巧与智力反思于此高度融合统一,提高音乐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全文共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在序言中,笔者重点谈到了双钢琴演奏在国内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之所以选择莫扎特这部双钢琴奏鸣曲作为研究文本的因由以及在演奏实践中融入对音乐“意义层”智力反思的必要性。第一章对整个双钢琴表演形式的源流和发展作了大体的梳理、对莫扎特毕生所创作出的六首完整的双钢琴奏鸣曲进行了粗略的历史性解读(创作时间、个人背景、生活经历、社会形势、音乐风格),从中探寻其从青涩到成熟的发展轨迹。第二章按音乐本文鸣响的时间顺序,以音乐现象学(本体的直观体验)和音乐符号学(音乐是情感交际的特殊代码)为手段,从结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方面对音乐本体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分析、体验。第三章为了揭示具体文本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人文意义,运用了更多的美学理论:通过诠释学的“历史重建”,探寻莫扎特音乐风格的转变、演化以及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揭开作品富含艺术价值的深刻本源;用社会学“异己”观点去透视莫扎特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对社会的包容与超越,体悟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今人的思想启迪。第四章作为整篇文章的重点章节,以前三章论述(本源探究、本体观照、美学引申)为基础,将理性思辨的成果与结论都运用到最终的“二度创作”环节——演奏实践中去。将技能技法与音乐表现融合统一,使得作品诠释更为准确、到位,艺术品格更为纯粹、高尚。在结语中,笔者再次强调了双钢琴作品教学在培养全面音乐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并特别指出将“学院式音乐批评”与具体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的新意并不只在于,在相关参考资料匮乏的情形下着手对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375a进行研读、分析和诠释;而是通过“学院派分析”这种强调音乐本体的研究手段和诸多近现代美学观念的大胆引入,对具体文本进行由内而外,又是“有内有外”、“内外结合”的观照,最终汇集在音乐实践环节中。让一向强调直觉感知的音乐表演具备更多的智力反思成分,使得对音乐的理解、表述与诠释更有说服力,为实践与理论的完满融合寻找一个契合点,从而具有了普遍应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