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以此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对出版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综观我国出版业的总体情况,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出版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壮大,已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综观全球的出版格局,远非出版强国。2010年伊始,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要实现出版业的长久发展,必须构建强有力的出版品牌。拥有出版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了知名度和信誉度,拥有了读者和市场,就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回顾出版史上诸多名社的发展历程,环顾当今出版业中的翘楚,无一例外地发现这些大社、强社在构建自身的品牌过程中,有一双“无形的手”贯穿于内起关键作用,这就是出版精神。出版精神的内涵丰富,其形成和培育需要出版人有高尚的职业追求,需要发扬出版先贤的出版精神,需要在编辑出版实践活动中磨砺。出版品牌的构建对出版产业以致文化建设极其重要,出版品牌的构成具有多种因素,精品出版物、优秀出版人、出版社形象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从邹韬奋、张元济、胡愈之、巴金等老一辈出版家的出版理念及出版活动来看,他们一生求索并坚守的出版精神影响着我国近现代出版事业,催生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影响一代又一代出版人,推动着出版事业向前发展。中外名社的发展历程,证明出版精神与出版品牌之间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然而,近年来一些出版人和出版社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大量平庸化、同质化、低俗化图书出现,编校粗糙、错漏过多等现象时处可见,出版精神的缺失对整个出版业造成了消极影响,影响了出版业的声誉,阻碍了出版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在当前面对出版业转制、数字出版进程加快等新形势,探讨了新时期下亟需呼唤出版精神的回归,继承和发扬出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出版改制带来的新情况,加大出版精神的培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出版管理机制,建立考核制度,以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出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