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赖斯(Grice,H.P.)作为英国牛津学派重要的日常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建立了会话含义理论。从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开始,该学说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关注。霍恩(Horn,L.)、列文森(Levinson,S.C.)等著名学者更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了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话含义理论的探究已由语言哲学向认知科学发展。 从当前现状来看,现有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大多以语言哲学为研究方向,缺少对会话主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进行探索和追问。针对此现状,一些哲学家尝试将思维与语言相联系,并借助斯帕波(Sperber,D.)和威尔逊(Wilson,D.)的关联原则将分析领域从语言哲学引向认知科学,以弥补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对认知主体心理研究的不足。从认知科学视角研究会话含义,以揭示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联,这代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当代发展趋势。该视角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捕捉说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有助于增强日常语言交际行为的有效性。 从认知科学视角探讨会话含义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意义重大。一方面,感受质概念为解释快速语用推理提供了生成机制;随附性概念解释了会话含义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格式塔心理学为探究会话含义理论提供了心理推导机制。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认知科学对会话含义理论的成功解读,将认知科学引入对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为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用认知科学视角研究会话含义理论,也为语言哲学的认知方向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综上所述,认知科学与语言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会是会话含义理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