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中的创作:论《雾都孤儿》中的犹太女性定势化形象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通常被认为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彩多姿的伦敦风貌,其第一部社会小说《雾都孤儿》触及到19世纪英国下层人群的悲惨境况,长久以来被盛赞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然而,当我们从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角度反思后发现:文学文本的写作与解读无法脱离其历史语境,从而“批判现实主义”所谓的“真实再现”与“客观批判”等艺术理想的实施值得质疑。同样,《雾都孤儿》的写作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对社会现实的表现不能等同于客观真实。其中两个女性人物的塑造集中体现了狄更斯的历史局限性,带有“文本的历史性”特点,犹太女性南希成为带有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的文化定势化人物形象。  论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以狄更斯的小说创作为代表,讨论现实和文学经典中的犹太人定势形象问题,揭示历史语境与文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狄更斯作品中的犹太人往往反复复现为“流浪汉”和“替罪羊”式的人物类型,带有浓厚的文化原型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犹太民族历经流散,备受歧视和迫害的民族命途。但是另一方面,狄更斯并未完全脱离维多利亚以及英国历史上的排犹传统习俗以及性别偏见,因此,从“如实表现”的角度来看,他塑造的犹太女性不乏因文化定势偏见造成的各种扭曲。第二章结合对《雾都孤儿》的文本细读,采用对比分析法,从叙事语言特征、人物刻画方式以及情节分析三个角度分别论述狄更斯在塑造犹太女性南希和基督徒女性罗斯时所体现出的文化定势偏见。这两位女性同处妙龄,但面貌性情与命运却有天壤之别,而文本中也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她们的固有刻板观念。在叙事语气上,狄更斯对于本性不乏善良的南希极尽贬抑、嘲讽之词,频繁舞动揭露、批驳的犀利锋刃,对于罗斯,狄更斯则不吝美言,用华丽的词藻和抒情文体予以肯定褒颂。这说明她们是狄更斯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念刻意虚构的人物类型。另一方面,南希的形象折射了作为文化和政治边缘群体的犹太民族的辛酸命运。在情节设置上,狄更斯刻意突出两位女性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悬殊巨大的命运,突显南希的卑贱悲惨与罗斯的高贵正直,传递出的是维多利亚主流意识形态。第三章综合上述分析,进一步归纳和挖掘狄更斯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并结合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西马理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理论,分析造成作者上述艺术局限性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维多利亚时期,理想女性被定格为维系家庭的天使,混迹社会底层的南希暴躁放纵,显然与维多利亚价值观念直接冲突,因此她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进行了妖魔化处理。此外,狄更斯将因经济剥削和阶级差异引起的社会罪恶归咎于所谓的犹太民族的种族劣根性,更是反犹主义社会思潮在艺术上的呼应,表现出作者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历史语境分析对于阐释本文以及阐释创作和读者接受都富有启发性。  狄更斯的犹太女性定势化形象并非偶然,而是欧洲历史上反犹传统的具体文本表现,并打上了维多利亚文化语境的深深烙印。尽管被尊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狄更斯其实也没有逾越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和性别偏见的制约。因此,具备历史的视角与文化批判的意识对我们深入理解文本是极为必要的,而借助各种有益视角对文学经典予以再度反思和当下解读则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传播媒体是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所采用的话语对其受众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棱镜门”事件是美国近年来实施的一项绝密的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
期刊
当前教育形势越来越注重英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口语课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好机会。所以对于大学口语课教师来说,如何在口语课上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期刊
本文基于权威语料,以综合型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包括范畴化理论,隐喻、转喻、概念整合),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聚焦对比考察英汉“NA色量构式”语义、句法及其互动,并试
学位
期刊
本文以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关系研究为题,探讨归化与异化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提出归化与异化的二元互补原理,并选取霍译《红楼梦》的专有名词典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辩证法和互补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她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