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患者的住院资料,探讨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11年期间收治的12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根据首次手术病因、本次住院的出院诊断将首次手术病因为良性疾病者分为残胃原发癌组、残胃良性病变组;首次手术病因为恶性疾病者分为残胃再发癌组、残胃非再发癌病变组。根据首次手术术式的不同、有无反流、有无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因素进一步分组。利用c2检验对独立多组随机分类资料进行比较,对患者性别、首次手术年龄、首次手术术式、反流、HP感染等单因素与残胃原发癌、残胃再发癌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术式与反流、反流与HP感染、术式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另外探讨残胃原发癌、残胃再发癌的好发部位、分化程度。多因素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2例残胃癌患者中40(64.5%)例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为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症状,7(11.3%)例为吞咽困难,9(14.5%)例为黑便,6(9.7%)例无特殊不适。2.残胃原发癌患者首次手术距确诊残胃癌的时间间隔为9~50年,平均为36.25年;残胃再发癌组首次手术至确诊残胃癌的时间间隔中位值为7(5~31)年。3.残胃原发癌组男性患者占96.9%(31/32)、首次手术术式为毕Ⅱ术式者占71.9%(23/32)、首次手术病因为胃溃疡及其并发症者占81.3%(26/32),反流阳性率为75%(24/32),均高于对照组(残胃良性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率为18.8%(6/32)、首次手术年龄<40岁患者占71.9%(23/32)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残胃再发癌组患者男性患者占63.3%(19/30),反流阳性率为66.7%(20/30),分别高于其对照组(残胃非再发癌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Ⅱ术式患者占46.7%(14/30)、HP感染阳性率为23.3%(7/30)以及首次手术年龄<40岁患者占3.3%(1/30),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残胃原发癌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好(高、中分化腺癌)者占50.0%(16/32),残胃再发癌组分化程度好者占23.3%(7/3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719,P=0.030)。6.肿瘤发生部位:残胃原发癌组肿瘤位于吻合口者占65.6%(21/32),残胃再发癌组肿瘤位于吻合口者占40.0%(12/30),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084,P=0.043)。结论1.残胃癌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有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无临床症状的残胃患者也应定期复。2.残胃原发癌患者首次手术距确诊残胃癌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6.3年,好发部位为吻合口;残胃再发癌患者上述时间间隔为7年,好发部位为非吻合口。3.残胃原发癌的分化程度较残胃再发癌高。4.残胃原发癌发病危险因素:男性、首次手术病因为胃溃疡及其并发症、毕Ⅱ术式、反流阳性,前三者为其发病独立危险因素;残胃再发癌发病危险因素:男性、反流阳性,两者皆为其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