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取得了显著性增长,但收入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城乡收入比呈现先降后升的“W”形,从1978年的2.6:1增至2010年的3.23:1,整体水平不断扩大,年均增长0.81%。与此同时,伴随日益严峻的收入差距,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入城镇和“返乡潮”并存的劳动力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与区域不平衡成为理论研究上不可忽视的“悖论”。因此,明确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是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调整城乡收入分配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解决自2008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频频发生的“用工荒”、“招工难”等现象,提供较有裨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测算和估计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和重大政策调整,重新划分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等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一方面,采用改进法得出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并根据实际数据观测,提出包含收入差距的三次项的非线性模型,用以检验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模拟全国31个省级面板和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面板数据中城乡收入差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线性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劳动力转移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的变化呈现阶段性变化,有两个明显拐点,分别出现在泰尔系数为0.088和0.1624左右。近两年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表明我国正处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三个区间,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仍会快速增长,具体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由城市到乡镇转移;从31个省级面板数据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的“N”型关系,且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动态面板模型来看,东部和中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转移存在“N”型影响作用,东部地区的系数比中部地区要大,西部地区暂不存在这种关系。因此,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的关键时期,中西部地区需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结合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回流劳动力与地区产业发展的融合;东部地区需要继续“腾笼换鸟”,以农民工市民化等优惠政策吸引技术熟练、人力资本更高的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升级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