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癌是全球第四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00万,死亡大约70万。胃癌发病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亚的日本、中国、韩国,东欧及中南美洲部分地区是胃癌高发区,发病率超过20/105,而南亚、非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则是胃癌低发区,发病率小于10/105;胃癌仍然是中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居第三位,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8.32%。总体而言,目前胃癌的疗效尚不满意,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独立的预后因素,超过60%的胃癌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目前根治性手术仍然是无远处转移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关于手术中淋巴清扫范围一直以来东西方仍存争议,东方国家一般认为D2清扫术是标准,而西方则认为D1清扫即可,但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切除(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与预后相关,AJCC分期系统也要求最少应切除15枚淋巴结,以便更准确地分期以及更彻底清除淋巴结转移病灶。胃癌的淋巴结示踪技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目的就是探索胃癌淋巴转移的途径及规律,指导手术清扫,并最大限度清除受累的区域淋巴结,提高患者的生存。而以前的传统淋巴示踪技术,如淋巴管造影、CT/MRI等均难以准确预测淋巴结转移,近几年来,利用高科技产品,纳米级的微小炭颗粒示踪技术备受关注。活性纳米炭颗粒(CH40)在胃癌及其他肿瘤淋巴示踪技术中的作用已经开始得到研究。该技术有如下优势:首先,能让更多淋巴结得到显示从而使分期更准确;其次,让那些很小、肉眼很难发现的淋巴结得到染色从而被清除;而清除更多含有微小转移的淋巴结能提高手术的根治程度从而减少转移复发率,改善预后。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活性纳米炭淋巴示踪技术指导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以达到清扫更多淋巴结,使淋巴清扫更彻底、分期更准确,从而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患者和方法:2008年7月~2009年4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术前分期为Ⅰ—Ⅲb期、拟行根治性切除的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对照组18例。开腹探查确定可行根治手术后,试验组病例接受术中纳米炭CH40淋巴结示踪,1ml活化的CH40分四个点注射于肿瘤周围的浆膜下,每个点注射0.25ml,然后进行标准D2根治术;记录染色的淋巴结部位及时间;对照组不进行纳米炭淋巴示踪,手术方式同试验组。然后统计清扫的所有淋巴结并送病理检查,试验组所有被纳米炭黑染的组织均单独送病理检查是否有淋巴结成分。最后分析纳米炭淋巴示踪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淋巴示踪的准确性。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及t检验。
结果:40例患者共清扫1254枚淋巴结,其中试验组22例患者共772枚,平均35.41枚(18~64);对照组18例共482枚,平均26.78枚(9~54);淋巴结均数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6);其中试验组所有淋巴结中共有590枚被纳米炭成功示踪染色(76.42%);在所有被纳米炭黑染的组织中,900%为淋巴结;试验组最小淋巴结直径平均为0.1cm(0.03~0.5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0cm(0.8~1.5cm),P=0.000。两组病例的年龄(P=0.305)、性别(P=0.369)、pTNM分期构成(P=0.828)、病理类型(P=0.425)和肿瘤大小(P=0.78)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活性纳米炭CH40淋巴示踪技术是可行的。应用该技术可提高胃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检出率,增加较小淋巴结的识别能力,提高分期准确性,简单易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支持术中活性纳米炭CH40示踪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淋巴结示踪技术,简单易行,经济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