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肥胖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病人由于生理和解剖学结构上的改变,往往给临床麻醉带来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全麻诱导期,肥胖病人颌面和口咽部脂肪组织堆积、舌后坠等使气道梗阻,导致面罩无法进行有效通气,这显著增加肥胖病人围术期的风险和意外。口咽通气道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常用作为临床麻醉中重要的辅助通气工具,能够有效地解决舌后坠所致的面罩通气困难,开放气道,获得有效通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困难气道的通气问题。近年来,口咽通气道加面罩通气是一种常用的、紧急的、可以快速进行的通气方法,在麻醉诱导、拔管和急救处理中广泛应用。肥胖病人面罩通气时由于气道压力较高,通气压力超过病人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正常约为30cmH2O),就会导致气体进入胃内,出现胃胀气。据统计无创通气中,胃胀气的发生率为21%~46%,肥胖病人发生率会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肥胖病人甚至出现误吸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机情况。因此,肥胖病人面罩通气时,必须采用合适潮气量,调整通气压力,以免诱发胃胀气、误吸反流等并发症。针对面罩通气诱发肥胖病人胃胀气这一现状,为了减少这一并发症的发生,本实验观察肥胖病人面罩通气时置入口咽通气道不同输入潮气量下所产生的气道压力,以及胃内进气发生率,以期获得肥胖病人面罩通气时合理的呼吸参数。这些呼吸参数有助于指导临床麻醉,为肥胖病人面罩通气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目的:观察肥胖病人面罩通气时是否置入口咽通气道不同输入潮气量下所产生的气道压力以及胃内进气发生率的关系。实验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在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择期手术符合入选条件的全麻肥胖患者4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依次分入对照组(A组:观察时不置入口咽通气道)和实验组(B组:自主呼吸消失后置入口咽通气道),每组20例。入选标准:ASAI-II级,BMI>30。排除下呼吸道梗阻,颜面畸形致面罩密闭不严者。入选患者麻醉诱导前面罩吸入纯氧3min,采用芬太尼、异丙酚和肌肉松弛剂诱导,自主呼吸消失至气管插管前行面罩通气。用头带将面罩固定于面部,双手提下颌角,使患者头后仰,以利于气道通畅。呼吸机设置采用容量控制模式,呼吸频率每分钟12次,吸呼比为1:2,调整潮气量从6ml.kg-1开始,升至7ml.kg-1、8ml.kg-1、9ml.kg-1、10ml.kg-1,记录每次最高气道压,实际潮气量,无口咽通气道者首次通气压力达到35cmH2O或胃内进气经调整无改善则认为面罩通气绝对困难,改用其他通气方案,用听诊器在剑突下5cm处听诊,以听到有气体通过声为阳性体征,认为气体进入胃内,记录各组不同输入潮气量下阳性率,输入潮气量不再增加。无口咽通气道者此时如通气不足则应终止观察,置入口咽通气道,加大潮气量。整个过程全程监测病人血氧饱和度,如血氧饱和度低于90%,病人不能耐受则终止观察,加大潮气量。实验结果:1两组病人气道压的比较同等输入潮气量下的B组气道压较A组低,两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所有患者通气良好,随着输入潮气量升高,气道压逐渐增大,输入潮气量达到8ml.kg-1时气道压22-26cmH2O。2气体进入胃内时的比较随着输入潮气量增加,两组病人气道压均升高,当气道压升至28-30cmH2O左右时,气体进入胃内,发生胃胀气,输入潮气量8ml.kg-1时B组阳性率(1/20)显著低于A组(7/20);气体进入胃内时B组实际潮气量较A组实际潮气量明显升高。结论:肥胖病人面罩通气困难,极易发生胃内进气,8ml.kg-1的潮气量即可达到良好通气效果,又能减少胃胀气,置入口咽通气道可降低通气阻力,降低胃胀气发生率,达到理想的通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