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关系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容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的实现同样伴随着一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危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极大的成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扩张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12年冬天的全国性雾霾天气揭露了中国环境状况的恶劣状况,究其原因,忽略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主要原因。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在破坏原有生态、产生大量污染物的同时也让中国面临能源危机。在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矛盾日渐尖锐的背景下,三者的协调及可持续成为发展的重要问题。经济、环境和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实现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因而,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间的相互协调以及相应的能源、经济、环境政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自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一直处于西部之首,近年来伴随其快速发展而来的还有四川省能源开发和利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对四川省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促进四川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首先,论文对选题的背景、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关于经济、能源、环境两两关系及三者关系的研究做出介绍。能源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带来的能源的巨大消耗加速了能源的枯竭,同时也不断给环境增加负担。如何实现能源-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效协调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课题,因此研究能源与经济环境间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能源、经济、环境开展的理论和模型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学者在充分比较“先污染后治理”的利弊后,大量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模型,对我国的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比较通用的模型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和经济转型期,在利用这些模型时会存在一些缺陷。此外,我国东西部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模型的设定更应该结合具体地域实际情况,本文着眼于四川省实际情况,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其次,对四川省能源、经济和环境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分析。能源与经济之间:(1)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进而为能源的生产和供给增加提供了动力。因此,能源消费随着经济增长二增长,两者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2)经济增长促进着技术进步,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技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能源开发和利用有赖于经济增长为其提供财力等物质方面的支撑。能源与环境间同样存在千丝万缕关联,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由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直接造成GDP的损失、影响民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考虑能源和环境的关系,在其可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能源技术的改进等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为必要。随后,在简单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等内生变量,利用ADF单根检验法等进行能源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经济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四川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会使得能源消耗增加,但经济增长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不仅与模型回归结果相吻合,也是造成Granger检验结果的原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致使四川省能源与经济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环境综合质量评估模型,模型评估结果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来,四川省环境质量恶化速度猛然加快。随后建立的灰色关联模型则揭示了各种废弃物、污染物对于环境质量状况恶化的关联度,结果显示能源的消耗与环境综合质量间的关系高达0.846。单独分析能源与经济、环境关系,基本确定了能源与二者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三者分别代表不同子系统,当它们集合为整体时之间的协调关系则是我们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探讨多系统间协调关系,需要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而更为重要的是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相较于主观方法,客观方法更能揭示数据本身属性,抛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了粗糙集进行权重计算,构建了协调关系评估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依靠能源结构比例调整来改进协调关系的方法越来越无法奏效,在能耗如此巨大的今天,唯有三个系统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最后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基础,为四川省实现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能源结构方面就是要积极促进结构转变、加快运输网络构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经济方面主要为推动地区经济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技术经济进步;环境方面则应当注重工业企业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技术的提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