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免疫治疗较传统治疗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可耐受,显著扩大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选择范围。通过在肿瘤细胞上阻断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或在浸润性免疫细胞上的PD-1(程序性死亡1),激活效应T细胞及其抗肿瘤活性。而细胞因子在肿瘤组织微环境及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对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肿瘤组织的发展状况,评估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以及免疫状态,以期准确筛选出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实现更为精准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行抗PD-1治疗的4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正常对照者来自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2周期PD-1抑制剂治疗,应用Luminex(27-Plex)试剂盒检测其外周血27种细胞因子浓度,分析不同时间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变化率与治疗疗效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肺癌组的 IL-8、IL-9、IL-15、Eotaxin、IP-10、MIP-1a、MIP-1b、RANTES、TNF-a初始血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肺癌组的IL-1ra、IL-2、IL-5、IL-10、IL-17、Basic FGF、GM-CSF、MCP-1初始血清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1例肺癌患者根据首次疗效评价结果分为疾病控制(DCR)组共28例患者(含7例PR和21例SD),疾病进展(PD)组共13例患者。DCR组患者的初始血清IL-1ra、MCP-1水平有高于PD组的趋势,且P值接近0.05,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初始细胞因子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3、DCR组患者首次疗效评价时的血清MCP-1、TNF-a水平明显高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首次疗效评价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率(首次评价时水平减去初始水平的差值/初始水平)进行比较,DCR组患者首次评价时血清TNF-a水平变化率明显高于PD组,呈明显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细胞因子的在免疫治疗过程中有升有降,但总体呈现出上升或稳定趋势,不同疗效组间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示,免疫治疗后TNF-a水平升高为晚期肺癌患者抗PD-1治疗疗效达到疾病控制的独立影响因素。6、通过ROC曲线对TNF-a变化率预测疾病控制情况进行了评估,得出TNF-a变化率的cutoff值为30.0%,即当患者在这个升高幅度时,对达到疾病控制状态评估的的敏感度为60.9%,特异度为84.6%,约登指数为45.3%。7、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用在三线及以上较用于一线的患者PFS缩短,TNF-a变化率低于30%的患者PFS缩短。[结论]抗PD-1治疗过程中,一些外周血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和浓度变化可能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且可能与生存预后相关。本研究作为初步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还需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