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名著《简·爱》对于一代代电影人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从它问世起高达19次被搬上屏幕。但是对于其被搬上荧幕的电影至今研究甚少,更无系统的研究,只对其某一版本进行孤立分析。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大都从文学本体出发来看影视改编,而从影视本体角度出发的研究甚少。本文力图在原著文本素材的基础上,用同一部文学作品《简·爱》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电影改编片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改编作品的影响,及其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和与之相关的两性关系在改编片中的重新塑造。本文采用比较法通过对20世纪《简·爱》电影改编片的纵向研究,分析不同时期女性意识在影像上的表达,进而反映小说女性意识在不同时期电影改编片中的流变。本文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小说《简·爱》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并回顾《简·爱》被搬上荧幕的历程及其影视改编研究的历史。在之后的三章里分别分析了《简·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电影改编作品,探讨它们与原小说的差异以及各改编片主题倾向的变化。首先罗伯特·史蒂文森执导的1944年版的改编片由于受美国经济大萧条余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左右和妇女解放意识的提高,经济的压力和妇女地位的上升导致男性面临的焦虑和困惑,因而影片中不再有原小说中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一味强调母性思想、家庭观念,传统的好莱坞英雄主义情节被用来处理男性的文化焦虑。而1970年德尔伯特·曼导演的电影改编片则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浪潮风起云涌,妇女的性别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态势,男性的不安全感已变成绝望的痛苦。此时的改编片顺应时代潮流,是几个版本中最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改编。弗兰克·泽菲雷利1996年执导的改编片反映了八、九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提倡的女性美德和家庭融洽,以及在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冲击下的理性思索,由激进的两性对峙关系演变为寻求平等意义上的两性和谐关系,表明女性主义理想的超然境界。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