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造山产物,中新生代地体的多次离散敛合、碰撞拼贴,使其成为全球地质构造最复杂、最为特殊的构造单元。对于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的方式、过程及动力学研究一直是该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壳短缩作用和短缩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三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资料和成果系统收集、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研究资料较少的羌塘地体,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的拉萨地体和从特提斯喜马拉地体划分出的郎杰学地体,进行了大剖面的平衡恢复研究,北羌塘剖面选取中侏罗世夏里组(J2x)与上侏罗统索瓦组(J3s)界面进行恢复得出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剖面选取晚侏罗世索瓦组下段(J3s1)和上段(J3s2)界面进行恢复得短缩率为33.57%,南羌塘地体侏罗系短缩率较北羌塘地体大,这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盆关闭,拉萨地体向北俯冲有关。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对晚白垩世竟柱山组构造层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怒江缝合带南缘,选择早白垩世则弄群(K1z)和多尼组(K1d)界线为标志层,短缩率为25.3%,与前人研究的地体边界及内部逆冲断裂带的短缩率相比小得多,表明新生代地壳短缩主要是褶皱和逆冲断裂系调节的。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三叠纪江雄组平衡恢复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0%的短缩率。通过对比我们所做平衡剖面结果和前人研究数据,对三个地体短缩过程和构造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短缩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缝合带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最后,由于不同研究方法所得数据相差较大,为了地体复原时有统一标准,我们选择平衡剖面结果作为复原依据,同时对比共轭剪切角变化和岩石应力分析研究结果,利用目前地学中运用较广的MapGIS软件对羌塘、拉萨、特提斯喜马拉雅(包括郎杰学)地体分时期进行了地体形态复原,为青藏高原的古地理重建和古大陆再造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长岭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的中央坳陷区。本区勘探程度比较低,但前景广阔,研究区的深层发现腰深1井,于火山岩储层获得天然气重大突破,也证实了无机气藏有着广阔的前景并将成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有色金属资源需求日益增大,加强地质找矿与研究,扩大资源储量已是当务之急。铝
风成粉尘是亚洲中部和东部的一个重要环境特征。关于粉尘的最早记录来自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沙尘暴的科学观测及野外考察至少始于200年前。十九世纪下半叶人们已经开始
青藏高原是由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和欧亚大陆南部边缘裂离出来的具有不同构造属性的原始地壳块体共同建造起来的,这些块体在性质上属于相邻古老地盾或地块大陆边缘的构造裂离碎
本论文以现代石油地质学、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与前人研究成果、资料相结合,对武威盆地石炭系露头烃源岩地质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基本石油地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了
水文参数在钾盐采矿工程中具有重要的的意义。在钾盐矿井施工过程中,水文参数是进行固井、防水的先决条件。在钾盐的开采过程中,由于盐矿层本身的易溶性,要求盐矿的疏干工作
在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高含蜡、高凝固点稠油有十几亿吨之多。由于这类石油流动性差,严重影响了油井产量及泵效,因此开发稠油油藏的关键在于解决流动性差的问题。造成流动性
真菌在矿物和岩石风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岩生真菌对岩石的风化作用研究是微生物风化作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从碳酸盐岩表面分离到一株真菌,开展了岩生真菌
(本刊讯)7月29日,香港知名公益人士、摄影家罗朱玲玲女士的个人摄影展——“罗朱玲玲眼中的岭南建筑有声摄影展”在佛山岭南天地简氏别墅内盛大揭幕。整个活动时间为7月29日
早白垩世是多瘤齿兽类演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多瘤齿兽类由晚侏罗世的原始类群向晚白垩世的进步类群转变。但在世界范围内,早白垩世多瘤齿兽类的化石记录相对较少。中国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