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介词,它们的高频运用与语义延伸有密切的联系。传统语言学家对语义延伸有一定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只是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只局限于列举一些单词,分析这些单词的语义扩大或语义缩小等等,词汇被看成是义项间没有任何联系的任意集合体。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被看成是同形同音异义现象,同一介词间不同意义的紧密联系被忽略,更不用说,研究他们之间的意义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因此他们的研究不能反映介词语义延伸的本质特征。自从20世纪70时年代以来,受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的许多意义在经验上和认知上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他们已开始挑战介词运用任意性这一说法,证实介词的运用具有高度的结构性,这可被看作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之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结构源于人类与周围世界的身体接触,它体现为语义结构。他们采取原型理论范畴观,认为词语的不同义项由原型意义扩展形成多义网络;空间概念在人类概念系统中和人类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它强调经验在人类认知和语言的重要性。认知语言学家强调意义具有体验性,介词抽象意义的延伸就基于身体经验;他们还强调意义在本质上涉及到的是“想象性”的映射,其形成过程是运用图式化、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的。通过这些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机制,介词的意义得以扩展。大多数的认知研究表明(Lakoff 1987)介词的义项组成了一个高度有理据的系统。介词语义由中心图式产生并形成语义辐射网络,这一语义扩展过程是系统的、普遍的。意象图式是一种心理图式,是一种不断出现在每天身体经验的简单结构。Lakoff和Johnson(1987)已总结了一些意象图式,如方向图式、边缘-中心图式、容器图式等等。空间介词的基本图式产生了它的原型义。意象图式由射体、界标和路径组成,如果我们突出基本图式中的某个(些)组成成分,但仍未脱离基本图式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图式变体,图式变体产生了其它空间意义,他们通过隐喻映射在不同的认知域里,扩展了许多隐喻意义。基于这些研究,本论文探讨了介词语义延伸的经验基础和结构。在空间域里,介词的空间意义得以延伸。从空间域到抽象域,介词的空间意义延伸出很多隐喻意义。本论文分别指出转喻是空间意义延伸的认知机制,隐喻是隐喻意义延伸的重要认知机制。同时通过分析,论证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文章最后一章对介词under进行了个案分析。论文首先确定了under的首要意义;然后集中探讨了它的空间意义如何从中心意象图式,通过转喻形成许多变体,从而得以延伸;接着分析了它的隐喻意义如何从中心意象图式及其变体通过隐喻而得以延伸,在此分析中,本论文总结了四种关系:上—下关系﹑高—低关系﹑覆盖关系或里—外关系和起点—路径—目标关系,under的很多隐喻意义源于这些基本的空间关系;本论文还对源于中心意象图式的空间意义与源于其变体的空间意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源于中心意象图式与其变体的空间意义及其延伸的隐喻意义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通过分析论证了,意象图式是空间介词义项扩展的源泉,同时也为转喻和隐喻提供了基础;最后得出under的语义网络。通过观察介词under的语义网络,介词语义结构的特征得到证实:介词有一个原型意义且它处于语义结构的中心地位;换喻、意象图式变体是延伸空间意义的重要方式;隐喻是延伸隐喻意义的重要方式;介词的不同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这些意义在语义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