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管癌为我国高发肿瘤,年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根治性放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后肿瘤局部复发率高达30-40%,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时,再程放疗结合全身化疗往往是其唯一选择,但长期生存率仅为10-20%。目前认为再次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有:(1)局部正常组织在首呈根治性放疗中已经接受了相当高的照射剂量,致使再程放疗不能给以复发肿瘤根治性的照射剂量;(2)由于前次照射对瘤床微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对微血管的破坏),可能导致复发肿瘤的乏氧比例增高,从而对放疗抵抗。目前公认的标准复发肿瘤模型为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在种植移植瘤前给予移植部位一定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多种人源性及鼠源性复发肿瘤的动物实验研究已经证实,这种复发肿瘤模型中肿瘤细胞的乏氧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生长的肿瘤,该现象被称为“肿瘤瘤床效应”,因此利用乏氧增敏剂结合放疗有望成为控制复发肿瘤的有效手段。甘氨双唑钠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放射增敏剂。研究表明甘氨双唑钠对实体瘤的乏氧细胞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肿瘤内乏氧细胞比例越高,乏氧增敏剂的疗效越好。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肿瘤生长延迟时间的监测评估甘氨双唑钠加放疗对复发肿瘤的控制情况;应用针对乏氧及血管示踪剂在组织细胞学水平检测复发肿瘤模型的血供及乏氧情况,以期:(1)确定建立食管癌放疗复发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技术参数;(2)分析食管癌放疗复发肿瘤的乏氧微环境特征;(3)探讨甘氨双唑钠提高照射对食管癌复发肿瘤的控制作用的可能。方法60只裸鼠随机分入对照组和预处理组,每组30只,预处理组种植肿瘤前24小时,给予肿瘤种植部位(右下肢)X线照射10Gy。在裸鼠右侧大腿外侧处接种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并达到入组标准后,每组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单纯照射组和乏氧增敏+照射组三个亚组,每组10只。空白治疗组不做任何治疗;单纯照射组给予30Gy/3次照射,每次照射间隔1周,照射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乏氧增敏+照射组给予单纯照射组相同照射剂量,每次照射前30min腹腔注射甘氨双唑钠1mmol/kg。每个亚组取8只观测肿瘤生长,2只免疫组化微观水平评价肿瘤乏氧状态。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肿瘤生长延迟。图像处理应用Adobe Photoshop7.0软件。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肿瘤种植部位预照射10Gy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未处理组,两组生长到照射时间(平均径10mm)分别为17天和33天。对于实验组及对照组,照射均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未经预照射(对照)肿瘤组使用甘氨双唑钠加照射组与单纯照射组的肿瘤抑制作用相近,而在预照射组(复发肿瘤模型),甘氨双唑钠加照射组的肿瘤生长明显慢于单纯照射组。配对t检验显示,各时间点数值两两比较,p均小于0.01。预照射组再次照射合并使用CMNa处理后,肿瘤体积抑制率增加的最明显,末次处理后28-30天可使抑制率平均提高40.81%;而对照射组末次照射合并使用CMNa处理后35天抑制率增加达到最大值,但仅仅为8.05%。病理结果分析显示预照射组血管生成减少,肿瘤区域内的乏氧及坏死区域明显增加。结论本课题表明在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时给予种植部位单次10Gy的预照射可产生明显的瘤床效应。种植部位预照射后肿瘤生长缓慢,血管生成减少,乏氧程度增加,对再程放疗不敏感。对于该复发肿瘤模型,放疗增敏剂甘氨双唑钠可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本课题为寻求早期预测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疗效的检查手段,进一步发挥其在提高复发肿瘤临床疗效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