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着脆弱性,历次经历的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性,于是巴塞尔委员会更是颁布了《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通过这两个协议来对全球金融体系形成监管。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这让人们反思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本身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巴塞尔Ⅱ的资本监管本身就存在着很强的顺周期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济的周期波动。于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各国监管部门连同巴塞尔委员会都纷纷探讨怎样克服新资本协议的缺陷,建立起更为有效的监管措施,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Ⅲ》对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框架达成一致。巴塞尔Ⅲ提出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希望此举能缓解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从而减小经济的波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开始转向了对资本缓冲这一课题的研究,但总的来看关于资本缓冲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关于金融监管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是从资本充足率监管、银行信贷和宏观经济方面的角度来分析的。国外关于资本缓冲的研究以实证较多,基本都是验证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行为,所得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国内关于资本缓冲的研究就更少了,现有的研究也是实证检验资本缓冲在我国的周期性,不同的数据和样本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实证模型,扩大了研究的样本,采用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银行业间资本缓冲的周期性,更重要的是,本文还在研究了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后用计量回归的实证方法着重探讨了资本缓冲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作用。试图找出我国资本缓冲是否存在周期性行为以及资本缓冲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加强资本缓冲逆周期监管以及其他方面加强逆周期监管效果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研究的目的;接下来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写作的框架;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国内外银行信贷顺周期和资本缓冲方面的理论进行梳理和简要评述。第三部分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的内涵和理论。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的内涵,它包涵商业银行的信贷顺应经济周期波动和银行信贷放大经济周期波动两层含义。其次介绍了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的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贷顺周期的内生性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顺周期理论;以行为金融学为出发点的灾难近视假说和羊群效应来解释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还有基于公司制度理论的委托代理问题和扭曲的薪酬激励导致的顺周期。另一个是从银行业的外部监管这一外生性的角度来说明银行信贷的顺周期,主要有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公允价值的顺周期和拨备的顺周期。第四部分是巴塞尔Ⅲ的资本缓冲逆周期监管框架与资本缓冲影响银行信贷周期性的定性分析。这一部分先介绍了巴塞尔Ⅲ的资本缓冲逆周期监管框架,接着主要从监管初衷、资本缓冲对银行投资组合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和银行股利发放等角度定性分析了资本缓冲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第五部分是资本缓冲对我国银行信贷顺周期释缓作用的实证分析。这部分首先对实证分析的样本做了一个简单描述;接着简要的通过数量图表分析了我国银行建立资本缓冲的现状;再接下来分别对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和资本缓冲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在对资本缓冲周期性的实证过程中,本文将样本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对全样本和剔除了五大国有银行的小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小样本,资本缓冲对于其滞后项正相关;对于总体样本资本缓冲与资本收益率正相关且非常显著,而小样本确是负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不良贷款率与资本缓冲负相关,这对总体样本银行和小样本银行都成立;银行规模与资本缓冲的关系在大样本和小样本之间也不尽相同,总体样本银行的规模与资本缓冲正相关,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资本缓冲反而越高,但对于小样本银行确是呈现出负相关的,但这并不显著:最后总体样本银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资本缓冲正相关,并且在统计回归上非常显著,这说明在我国银行系统资本缓冲是逆周期的,GDP增长越快资本缓冲计提越多,但小样本的实证结果却表现出顺周期性。在实证分析资本缓冲影响银行信贷的过程中,发现信贷增长与GDP增长高度正相关,同时与利率也正相关,对于关键变量资本缓冲,本文发现资本缓冲与银行信贷增长是负相关的,这种负相关性非常显著,但回归估计的参数却非常小,这说明虽然资本缓冲能够对银行信贷起到负面的抑制作用,这样资本缓冲能够对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起到一定的释缓效应,但资本缓冲对银行信贷的影响非常有限,这种逆周期释缓作用非常微小。最后,本章对实证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关于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含有五大国有银行的总体样本表现出逆周期性,以中小银行为样本的回归结果却是顺周期的。后面关于信贷的实证结果显示资本缓对信贷顺周期的释缓作用非常微小,本文大胆推测,中国银行业资本缓冲整体呈现出逆周期是由国有银行资本缓冲逆周期造成的,而国有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是表面的,是由于资本补充的周期性造成的,而不是出于银行主动想要控制风险建立的,这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资本缓冲逆周期监管的效果将会并不理想。第六部分是对逆周期监管的建议。针对上一章的实证结果,提出完善资本缓冲建议,这其中一方面建议监管机构选择触发资本缓冲提取和释放的信号变量时不仅要考虑宏观性的系统变量,也要考虑到银行的个体差别,从这两个方面建立逆周期指标。另一方面在确定调整系数时应该注意最低值和最高值的设定以及资本缓冲与变量指标之间线性关系的斜率。通过这两方面更科学合理的安排可以使资本缓冲逆周期监管更为科学有效。实证显示资本缓冲逆周期释缓信贷顺周期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除了加强逆周期的资本缓冲监管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杠杆率监管和建立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制度来加强逆周期监管。加强杠杆率监管,应该特别注意杠杆率的计算,关键是表外资产的转换,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和价值计算,还要要特别注意银行的监管套利。’建立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制度,可以考虑建立变动的风险调整权重,在经济繁荣期加大风险权重,在经济衰退期降低风险权重,从而调整银行的资本要求达到缓解信贷顺周期的效果。以上是本文研究的角度和内容,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更完全和广泛的样本,同时对资本缓冲的周期性的研究更是将样本分开,分别研究了总体样本和只含中小银行的小样本,对此进行对比分析,更为深入的探讨了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的行为特征,本文更是对资本缓冲影响信贷这一论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资本缓冲逆周期监管是否对银行信贷的顺周期产生释缓效应,或者说资本缓冲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缓解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行为,从而得出在我国资本缓冲监管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是监管理论研究的一小部分,逆周期的监管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希望本文关于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研究能够对我国的监管者提供一点借鉴意义。另外本文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在能得到更为全面的数据时本文对的实证模型还可以再改进,研究的角度来可以往更深入的空间挖掘,加强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方法还可以再完善,总之文章很多地方还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希望后来的研究能在本文的基础上更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