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推荐的辐射场功率密度计算模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用的功率密度预测模型基础上,从天气雷达实际工作特点出发,引入发射天线的方向函数,考虑电磁波在发射和传输过程中的各种损耗,推导建立更加合理准确的天气雷达功率密度计算模型。通过对S波段、C波段和X波段天气雷达站周围功率密度的实际监测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在雷达天线的远场区,用计算值代替实测值是可行的,可以充分保障公众所受到的照射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利用天气雷达功率密度计算模型,对S波段、C波段和X波段天气雷达功率密度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功率密度随着预测点与天线水平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雷达天线在RHI扫描模式下对周围电磁环境影响最大,其功率密度值比PPI模式约大1个数量级、比VOL模式约大2个数量级。三种扫描模式下功率密度强度:VOL扫描模式<PPI扫描模式<RHI扫描模式。雷达天线的第一副瓣和远端副瓣产生的功率密度强度:远端副瓣<第一副瓣。当雷达处于峰值发射功率时,天线周围的功率密度6min平均值是均值发射功率的1000倍以上。在垂直方向上,距离雷达天线越近,电磁辐射强度越大,限高越严重。利用surfer软件与计算结果相结合,绘制天线附近一定域内功率密度等值线图,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天线周围电磁场的分布情况。对S波段、C波段和X波段天气雷达电磁场强度进行实地测量,结果发现X波段天气雷达功率密度均能满足国家标准限值的要求;S波段和C波段在RHI扫描模式下有部分监测点位超出国家标准限值要求。将计算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分析,发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功率密度都随着与天线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天线的远场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可以用计算值来代替实测值;在雷达天线的近场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大,近场区的功率密度应以实测为主。用论文建立的天气雷达功率密度计算模型分别预测和分析S波段、C波段和X波段天气雷达周围的电磁环境是可行的,对于天气雷达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