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调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BC转运蛋白P-糖蛋白表达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q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以残毁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近30%-50%的RA患者,即使联合2种或2种以上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正规治疗超过6个月,仍无法维持缓解,骨关节破坏亦持续加重,此类患者称为难治性RA(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 RRA)。目前认为RRA可能与DMARDs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的产生有关。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超家族介导的靶细胞药物排出增加是产生MDR最关键的机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我们前期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 IL-17)刺激后,RA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PBL)中P-gp的功能和mRNA表达均增强,并且呈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提示IL-17参与调控P-gp的表达。IL-17A主要通过NF-κB、MAPK和C/EBP级联反应发挥作用。但IL-17调控P-gp表达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究IL-17上调RA 的PBL 表面P-gp的表达的具体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是否与TAK1-NF-κB、ERK1/2-C/EBPβ通路有关。  目的:  明确IL-17A调控RA 患者PBL P-gp表达的具体信号转导通路,并初步探讨初治RA 患者PBLP-gp基线表达水平与血清IL-17A水平、ESR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方法:  1. 选取初治RA患者,分离其PBL,RT-PCR检测P-gp 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17A水平、DAS28评估疾病活动度,并检测ESR。  2. 将初治RA患者PBL分为4组,进行体外培养,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三组分别加入 IL-17A、IL-17A+(5Z)-7-Oxozeaenol (TAK1 抑制剂)、IL-17A+PD98059 (ERKl/2抑制剂),培养24小时后,RT-PCR检测P-gp mRNA表达水平,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 Rh123)蓄积实验检测P-gp功能。  结果:  1. RT-PCR检测各组PBL P-gp mRNA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17A组P-gp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IL-17A组相比,各处理组P-gp mRNA水平均降低,其中IL-17A+(5Z)-7-Oxozeaenol组与IL-17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Rh123蓄积实验检测各组PBL P-gp功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17A组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与IL-17A组相比,各处理组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均升高,其中IL-17A+(5Z)-7-Oxozeaenol组与IL-17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体内实验部分,初治RA患者PBL P-gp mRNA水平与血清IL-17A水平、ESR及疾病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未经治疗的RA患者PBL P-gp mRNA的表达均处于相同的基线水平。  结论:  炎性细胞因子IL-17A通过TAK1-NF-κB通路上调RA患者PBL P-gp mRNA表达水平及其药物排出功能,介导RA耐药的产生。对于初治RA患者而言,其PBL P-gp mRNA表达水平与病情活动度不平行,且P-gp mRNA表达水平与IL-17A亦不相关。提示在体内条件下,IL-17A对P-gp的调控作用可能需要药物等因素的协同参与,产生多药耐药性,即存在继发性耐药。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技术(DCE-MRI)及其灌注参数,对中枢神经胶质瘤(LGG&HGG)、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脑转移瘤及脑膜瘤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1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