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轫于2001年,肇始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创造了一条本土化的生态学研究范式和路径。作为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立足于生态理性,聚焦于译者对双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在文本移植的过程中,以“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原则,通过文化移植与生态补偿,积极建构生态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生态翻译学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系统性、跨学科性和时效性等特征,以强大的解释力指引着翻译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学术体系。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范式,本文结合定性描述法和定量分析法,先借用奈达的文化分类法,将《生死疲劳》中的280个文化负载词分为五大类:语言类、生态类、社会类、宗教类和物质类,然后以选定的112个文化负载词为样本,统计并分析葛浩文的英译策略和翻译风格,批判性地分析了葛浩文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真与失真。在生态翻译学的框架下文章具体探讨了以下三大问题:(1)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选择和适应不同的内外部生态翻译环境?(2)在文本移植与生态补偿的过程中,葛浩文在英译五大类文化负载词时,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何倾向?具体反映了何种翻译风格?其背后的生态翻译学原理究竟何在?(3)运用“三维转换”的生态翻译标准,批判性地评价并分析了葛浩文译本的优劣,并阐释了其误译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1)葛浩文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对《生死疲劳》中的内外部生态翻译环境作出了不同程度的选择和适应,其翻译标杆尤为体现在“读者中心”和“文本选择”,但其选择与适应并不彻底。由于双语翻译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和葛氏翻译准则的影响,葛浩文无法全面而彻底地兼顾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度的转换。(2)在文本移植和生态补偿的过程中,葛浩文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表现出极其矛盾的翻译风格。统计结果显示,在五大类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策略几乎平分秋色,其中意译法和直译法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对于读者稍感生疏的文化词汇,葛浩文以归化法为主,果断删译,替换和意译,通过评估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文本选择,以牺牲原作的语言特色,来实现文化调适;而对于较为普通、文本功能和主题意义不大的词汇则采用高度直译法,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美,再现原文的风姿韵味。此外,葛浩文同时采用了删译、替换、音译、增译和减译等翻译技巧来重构译语的生态翻译环境,进行生态补偿。(3)在“三维转换”原则的审视下,葛氏翻译瑕瑜互见,但总体上瑕不掩瑜。其优点在于整体上译文简洁通俗、流畅地道,注重交际意图的传递。而其瑕疵在于:部分文化负载的高度直译虽然在语言维度再现了原作的形美及其风姿韵味,增添了译文的模糊美感,但在实际意义和效果上,却忽视了交际意图和文化意蕴的传递,增加了阅读障碍,无意间造成了文化的误译。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共生、各因子相互关联的动态的选择过程,面对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众多因子,译者时刻需要根据历时的、具体的生态环境,有的放矢地选择最重要的因子,调整翻译策略,以最大化地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葛氏翻译虽非完美,但仍属上乘之作,其深厚的生态翻译意识、独特的翻译风格和游刃有余的翻译技巧值得后人学习,有利于打破中国文学翻译的桎梏,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