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近代上海经济的兴起:1843-1870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ibo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870年尚不到30年,在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中,30年的时光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这30年给上海近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却是非同寻常的。上海的勃兴很大程度上引领并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本文以上海开埠前为起点,搜集整合经济史资料,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上海从开埠到1870年近代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做出梳理与探讨,力图探究制度变迁在19世纪下半叶上海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出现则依靠制度的保证。  在对1843-1870年上海一系列新制度做出考察和解读后,笔者认为1861年以前上海的制度变迁属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而1861年以后则逐渐呈现出总理衙门领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开埠后的制度变迁是上海兴起的真正原因,上海在这一时段制度变迁的终极动力来自于对利益最大化的渴望与追求。租界制度和海关制度对上海制度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43-1870年上海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制度方面诸多的局限性,形成了一种制约经济增长的掠夺型制度。在本文的最后,笔者由上海的制度引申到对晚清制度设计缺陷的反思,认为只有以消除两极分化为目的的制度设计才能保证经济长期增长。必须建立开放与竞争的市场,同时依靠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制度远离掠夺与寻租行为。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25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举办新会员培训班,新老会员共3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从2011年以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联络组为使刚入会的新会员了解和学习延安精神,了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光荣历史,了解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各项工作,每年都举办新会员培训班。通过参观学习、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观看有关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资料录像片等多种形式,对新会员进行培训。  今年的培训班又增加了互动
期刊
中国与智利于2005年11月18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于2008年4月13日和2012年9月9日分别签署了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补充协议。在协定生效后的7年半里,中智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
近几年,业务外包已逐渐成为企业拓展业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模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但对于资源外包这把双刃剑的理论研究并未随着近几年外包活动的增加而得到发展,这也造成了有些企业盲目的外包及对外包产生过多的依赖,不但会降低企业的绩效,而且很有可能使企业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本文以做出外包策略的管理层的心智模型角度为切入点,讨论创业导向在资源外包过程中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推导,提出创业导向在外
本文结合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内涵的定义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选取七个生产性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研究成果。其次,从跨境贸易和商业存在两种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