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下行链路中的空时传输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可以为无线通信传输提供更高的系统容量和可靠性,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研讨课题。空间分集(Spatial Diversity)、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和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等技术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传输环境。上述技术中,空间分集技术利用空间和时间维度联合编码发送一个数据流的多个副本,在接收端便可获得多条路径的增益,从而克服信道衰落的影响,提升系统的性能。空时编码技术作为最常见和最典型的空间分集技术已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的研究基于下行多天线链路中的空时传输技术,进而将其考虑到分布式天线系统及空时编码辅助的空间调制技术,以捕获更高的数据传输率。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下行MIMO常用的技术及空时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第二章介绍了MIMO中常见的三种传输技术:空时编码、空分复用和空间调制技术,并给出了这三种传输技术的系统模型及数学模型,分析了三种传输技术的优缺点,进而仿真比较了其性能。此外,第二章还介绍了不同发送天线数目的空时编码,并仿真其性能结果。论文的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快衰落分布式MIMO信道模型,给出了瑞利衰落信道及多普勒效应对传输的影响。第三章所研究的系统采用导频辅助调制的递归最小均方检测算法,故详细阐明了导频辅助原理及递归最小均方检测算法。进而,介绍了新型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信道模型,并将其与传统的集中式天线分布系统进行比较。仿真表明,分布式天线系统在小区内的性能更加稳定。论文的第四章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对空时编码辅助的空间调制技术进行了探讨。针对天线维度较小的传输环境,为提升系统数据传输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空时编码辅助的空间调制方案,所提方案采用天线选择技术并结合信道范数排序及信道间夹角最小的对天线进行分组,研究了3根发送天线时的传输系统,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其性能较传统的采用天线选择技术的空间调制技术更优。对于天线维度较高的情形,基于传统的G4空时码,本文提出一种简化传输方案,此技术适用于高天线维度的传输情形,且译码复杂度非常低。对于此简化联合技术,本文对不同码率的正交/准正交空时编码分别进行了仿真,并对准正交空时编码传输的系统给出了一种改善方案。最后一章是全文总结,并介绍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液晶光相控阵(LCOPA)是一种新型的可编程相位调制器件,采用具有驱动电压低、相位控制深度大等特点的向列相液晶作为光电材料,具有功耗小、重量轻、便于控制等优点,已广泛应用
现役雷达一般采用先检测后跟踪(DBT)体制,当对隐身飞机、低空小目标等进行探测时,由于回波能量往往微弱,加之探测场景中强杂波的干扰,这时DBT将出现大量的虚警和漏检,造成回
随着近三十年来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通信设备大量涌现,发射机和接收机作为通信系统中不可缺的环节,支撑着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创新。但发射机和接收机自身的非线性特性,会大
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以及微电子技术的革新等,总线技术的发展也迫在眉睫。MIL-STD-1553B是美国上个世纪提出的军用总线标准,用于机载电子设备间的通信,但是随着网络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虚拟化技术也无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租户租用多个虚拟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而对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实
随着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过去十年中持续增长。然而在固定频谱分配的策略下,很大一部分授权频带的利用率非常低。认知无线电的概念在这一背景下被提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传统干扰对齐技术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这种方法需要足够的维度空间来实行对齐和消除干扰,这一问题导致传统的干扰对齐技术难以被用于规模较大的系统
SAR图像目标识别作为信息获取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直是国内外目标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稀疏表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图像处理领域,并且在人脸识别中已取
伴随着无线通信系统高速率、高吞吐量以及高频谱利用率的需求,3GPP制定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和LTE-Advanced选择了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在现代城市战场、反恐突击、灾后救援等行动中,穿墙雷达(Through-the-Wall Radar,TWR)能够对隐藏在掩体、建筑物、废墟等环境下的人员进行非侵入式的探测与成像,作为重要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