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布局优化是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前提下,结合地域特征分析村庄和发展建设条件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优化县域村庄布局,是实现全域全要素统筹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居民点布局的分散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性导致渭北旱塬地区村庄布局优化难度较大,亟待探索与现状发展条件和区域环境要素相适应的村庄布局优化方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具有渭北旱塬区地貌典型性的澄城县为例,从人口规模与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及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等方面探讨村庄发展的现状问题;并在优先识别县域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的基础上借助MCR模型评估村庄建设适宜性,分析村庄空间优化潜力;进而运用引力模型探究村庄空间相互作用,构建村庄空间等级结构体系;最后,依据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情况对各级村庄进行分类,并提出优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澄城县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迁、土地利用不合理等现状导致了居民生活不便、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和生态安全风险升高等问题的出现;MCR模型结果显示澄城县村庄适宜建设区呈现出组团化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构成了冯原镇组团、王庄镇组团、中心城区组团和韦庄镇组团4个大规模的适宜建设区。整体来看,优越的建设条件为澄城县的村庄布局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在充分认知现状问题与布局调整的必要性之后,借助引力模型测算了村庄空间引力。结果显示:受距离与地形因素的影响,空间引力随距离的增加而不断衰减,各行政村仅能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发挥引力作用;总引力值(Gi)较大且最大引力联结数(Nmax)≥3的村庄有冯原村、刘卓村、南社村、解家村、铁庄村、赵庄村、王庄村、尧头村和越家庄村;部分村庄的Gi值虽然较小,但由于其周边未出现引力值更高的村庄,反而形成了较多的最大引力联结。(3)结合Gi与Nmax初步构建了澄城县村庄空间等级结构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结果为:Ⅰ级村共13个,包括冯原村、安里村、交道村、解家村、韦庄村、赵庄村、王庄村、尧头村、庄头村、刘卓村、南社村、铁庄村和越家庄村,Ⅱ级村22个,Ⅲ级村118个。(4)依据社会经济现状、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等,进一步对各空间等级的村庄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为:Ⅰ级村全部作为中心村;Ⅱ级村中7个紧邻镇区的村庄为城郊融合类村庄,15个远离镇区的为协调发展类村庄;Ⅲ级村中6个有特殊保护资源的为就地保护类村庄,93个无特殊资源但有优势发展条件的作为就地发展类村庄,19个在规模、区位、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的为迁移撤并类村庄。(5)根据各类村庄的典型特征提出了“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城郊融合类村庄为镇、村节点,协调发展类村庄带动就地发展与就地保护类村庄构建设施共享组团”的澄城县村庄空间优化策略。另外,借助加权Voronoi图划定了迁移撤并类村庄的调整范围,建议在不跨越镇域行政界线的前提下将待调整的村庄就近迁至适宜建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