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不少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不同门类进行过实例分析(如李军、燕夔,2006;刘建波,2006;詹仁斌、戎嘉余,2006;张元动、陈旭,2006;周志毅等,2006)。然而,牙形类作为古生代海洋生物群的重要成员,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专文从生物辐射的角度分析其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过程中的表现型式、规模等。
本文讨论了下、中奥陶统紫台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的合理性,分析了安徽石台栗阳柳树亭剖面紫台组牙形类的多样性演变。
华南下、中奥陶统紫台组命名地点在贵州印江紫台。自命名以来,对其作为岩石地层单位的有效性长期存有争议。资料总结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发现,紫台组具有独特的岩相和生物相,它以紫红色泥灰岩、瘤状泥灰岩为特征(夹少量黄绿色泥页岩);以独特的三叶虫和头足类动物群为特色;并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出露在现今的黔东北、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以及皖南等地区,在古地理上大体沿扬子台地的东南缘呈带状分布。作为与湄潭组(上扬子地区)、大湾组(中下扬子地区)基本同期的沉积,紫台组是一个有效的岩石地层单元。
通过对安徽石台栗阳柳树亭剖面紫台组牙形类的研究,描述了20属24种,识别出四个牙形类带,从下至上分别是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 navis带和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研究区的紫台组可与湖北宜昌、欧洲(Lindstrom,1971)、阿根廷前科迪勒拉(Albanesi et以,1995,1999)等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对比。
本文以牙形类生物带为单位分析了研究区早、中奥陶时牙形类的简单分异度变化。研究发现,安徽石台栗阳紫台组牙形类的简单分异度及丰度在Oepikodusevae带均较大,达17属20种;与湖北宜昌地区早、中奥陶世牙形类分异度出现峰值的时间(王志浩,吴荣昌,2007)大致相同。之后,牙形类分异度呈下降趋势。通过与华南早、中奥陶世海平面变化曲线(刘建波,2006)对比,发现紫台组牙形类的多样性演变与海水的波动密切相关。在华南,安徽石台栗阳紫台组牙形类的首次峰值(Oepikodus evae带,对应于笔石Didymograptellus eobifid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及Azyograptus suecicus带下部)与腕足动物出现的首次峰值(在 Didymograptellus eobifidus带)大致同期,较三叶虫的首次峰值(在Exigraptus clavus带)早,而比笔石在扬子台地上的宏演化趋势(首次峰值在Acrograptus filiformis带和Didymograptellus eobifidus带)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