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指出,自2006年中非决定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非在经济上互利互惠、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双方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论坛北京峰会和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推出的两组务实合作“八项举措”得到有效落实,中非全方位立体式合作体系稳步构筑。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落成移交,中国对非援助稳步增长。但与此同时,中非之间的经贸失衡现象也日渐凸显。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其中中国向非出口731亿美元,自非进口932亿美元,对非逆差2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就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全球经济失衡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逆差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巨额贸易顺差的格局。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中非经贸失衡,乃至全球经济失衡并非新鲜事,而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本文拟在贸易理论、投资理论与对外援助理论的支撑下,采用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来研究中非经贸失衡问题。本文结合中非经贸合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失衡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沿着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脉络,对中非经贸失衡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括分析;其后分析了中非经贸失衡的政治经济原因与失衡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非互补性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长期发展趋势研究,对中非经贸均衡性发展进行了展望,从而得出结论,并针对中非经贸失衡的调整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分析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与全球经济失衡日益严重的背景基础上,确定中非经贸均衡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概括文章基本结构,并指出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对相关的贸易理论、投资理论、对外援助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思考,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沿着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脉络,对中非经贸关系发展初期、转型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的中非经贸失衡历史进行分析,并结合21世纪中非经贸失衡现状,指出失衡的主要特征,包括:中非贸易的地域不平衡性、进出口不平衡、进出口产品结构失衡。第四部分:归纳总结了影响中非经贸失衡的政治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中非经贸失衡的重要经济原因;不均衡的生产要素分布是中非经贸失衡的主要经济原因;FDI通过对出口的促进与替代作用影响中非贸易失衡;对外援助通过国内经济的传导影响中非经贸失衡。政治因素主要包括:中非贸易政策、非洲国家内部利益分歧与西方大国干预。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非经贸失衡对双方宏观经济、产业结构、金融安全、国防安全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第六部分:首先通过分析中非互补性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的长期发展趋势,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均衡性发展进行展望;然后针对中非经贸失衡的调整提出相关调整对策建议;最后对该部分及全文给出概括性结论:从长期来看,经济失衡(包括贸易失衡)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的重新配置,产业国际间转移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就是在政策调解下,由不平衡到短期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