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三大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致残的主要病因,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西医治疗DPN的效果不甚理想,而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着独特优势,本课题通过对健脾消痹方临床疗效的观察,比较中西药的疗效,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DPN的优势。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我科多年临床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经验方(健脾消痹方)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中西治疗DPN的疗效,为临床从脾论治DPN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为患者寻找最佳的治疗途径。方法本临床试验对60例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证型属于脾虚痰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中药组予健脾消痹方,其基础组方为:北芪25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5g、法夏15g木瓜15g,脘腹胀满、便溏显著者加薏仁20g、佩兰15g、白芥子15g,肢体乏力、麻木显著者加鸡血藤15g、五爪龙20g,西药组予甲钴胺治疗,通过观察中药组和西药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神经反射、浅感觉(10g尼龙丝检查、针刺痛觉、温度觉)、深感觉(振动觉阈值测量)的改善情况,比较中医经验方和西药治疗DPN的疗效。结果从中医症候积分综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药组有效率为83.3%,西药组总体有效率为63.3%,中药组的中医症候总体疗效较高。经x1检验,x2=27.81,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疗效分布经Ridit检验,t=2.298,P=0.02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的各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秩和检验,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的肢体麻木、乏力、胀痛、冷感、面色、脘腹胀满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秩和检验,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头身困重、大便稀溏、舌脉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经秩和检验,P>0.05。组间比较,用减少的积分进行秩和检验,中药组的肢体乏力、胀痛、面色、脘腹胀满的改善程度较西药组更明显,P<0.05。从神经反射-深浅感觉测定评价,两组治疗后神经反射、深浅感觉功能检查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其减少的积分经秩和检验,Z=3.23,P<0.05,中药组的积分改变较西药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各单项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减少的积分进行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可见中药组在压力觉、振动阈值的改变较西药组明显,P<0.05。结论采用健脾消痹方治疗以肢体麻木、乏力、胀痛、肢冷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常伴有头身困重、脘腹胀满、便溏的脾虚痰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反射及深浅感觉检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