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逐步拓宽开放的领域,加强与国外的交流,设立科技园区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通过吸收国外直接投资(FDI)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
从理论上讲,外国公司通过FDI提供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与中国企业设立合资、合作企业,使国内企业通过学习、模仿从而有可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跨国公司设立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通过产业的前后关联,能提高中国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跨国公司在华雇佣中方员工,使得中国技术人员有可能通过“干中学”而掌握先进技术。但长期的经济实践我们发现,把中国的产业技术升级依靠在引入资本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发展,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引进一使用一再引进一再使用的运转链条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出让了市场,却没有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我们依赖技术引进,却没有通过吸收引进的技术形成自身的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因此,我不禁思考,我们在产业技术发展的链条上,有一个环节是缺失或者说是发展不足,不够重视的,那就是技术溢出链条。技术引进以后,通过技术吸收掌握该技术并形成生产能力,接下来便是技术的扩散溢出。所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究竟什么因素阻碍技术溢出的过程,什么因素促进了产业技术溢出的效率,不同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供我们借鉴?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因素调控和政策调节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求解便是本篇研究报告写作的初衷和目的。
MacDougall(1960)在对FDI的福利分析中,第一次将技术溢出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广义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R&D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MNE)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不平衡化的发展趋势下,后进国家和地区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愈发重视起来。然而同样是利用技术溢出寻求技术进步的不同国家、地区的同一产业,实际的发展效果却是大不相同。产业是由企业构成的,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也就是构成企业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传播程度。因此,这引发了学者们对技术溢出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关注,尤其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够促进先进技术更快更有效的实现溢出,什么样的因素阻碍了先进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政府在管理跨国公司技术行为方面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等等。这个问题在90年代初受到关注和重视,目前仍然处于研究讨论之中。在我国,从技术溢出效率出发研究产业技术进步的文献很少。国内理论界关注的多是对技术溢出过程的一般描述,对技术溢出与产业技术升级的微观基础和运行机制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剖析。其他问题,如目前的产业技术政策是否促进了FDI向国内企业技术溢出机制的建立等,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的溢出过程有效管理则关注不够,研究不足。
本报告以FDI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案例,研究这个过程技术溢出的效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和创新。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技术溢出的深层运行机理,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产业技术进步发展政策和战略。
本文首先探讨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内涵,指出它是伴随着FDI而发生的一种技术流动现象,并且分析了技术溢出发生的四种不同渠道。综述部分重点总结了前人对技术溢出进行的各种实证研究,影响技术溢出绩效的各种不同因素,并在基础上,单独就外资对中国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问题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不同国家和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效果和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于影响其效率发挥的因素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正负皆有的原因。对于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是正是负,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有很大的争议,从影响因素角度出发研究技术溢出绩效的文献几乎没有。
其次,本文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内涵和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光讨论界定技术溢出的定义、特点、不同的分类,而且分析总结了技术溢出实现的各种不同途径和特点。并且通过衡量指标体系对技术溢出效率进行了定量描述。之后,对技术溢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分析。
在前面基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报告的第三章对以中国的FDI与制造业的发展为例,对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章是全文的核心和重点。首先对现有的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各种实证模型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设立两个研究
假定:假定一是根据FDI的不同来源,来自西方工业国家的FDI和来自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FDI的技术溢出效果是有差异的。假定二:国内企业既受益于FDI的产业间溢出,也同时受益于FDI的产业内溢出。选取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政府政策、劳动力素质和R&D投入、国有企业的比重等为研究变量。利用2004年中国经济第一次全面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后,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对制约我国技术溢出绩效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行了评论总结。第四章是第三章研究内容的延续和深入。报告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所有影响技术溢出绩效的因素都进行全面彻底的剖析,所以本章重点选取了三个因素:企业集群、人力资源、东道国的市场结构,分别就它们与技术溢出绩效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结合两个研究案例: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技术溢出;上海贝尔对中国电子通讯企业的技术溢出,使前面的探讨更加全面彻底。
人们往往把技术溢出看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厂商或家庭出于自利动机来采纳新技术,从而完成技术溢出,所以目前实行的技术政策大多和技术创新有关,许多国家在税收、信贷、价格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采取了措施来鼓励企业进行以R&D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活动,对技术溢出阶段,政府则很少有意识地出台系统的激励政策。实际上,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来干预技术溢出的过程。所以,研究报告在最后对提高FDI技术溢出绩效的途径与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尝试着从技术溢出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入手,首先分析政府在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技术溢出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模式发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技术溢出指导方针的演变,作用重点与偏差等进行了讨论,包括对中国FD工政策的回顾与评论,对“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判断等内容。最后提出利用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方法上的创新。本文从影响技术溢出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上入手,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外资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二、建立了微观技术溢出模型。前人对外资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以理论假说为基础,偏重经验分析说明。本文从技术的不同地域来源入手,通过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不同来源的外资的溢出效应的影响程度。
第三、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我国的技术溢出指导方针和政策偏差,对我国未来的技术溢出激励政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