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五和第三位。中国是肝癌高发区,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一半。肝癌组织中丰富的血管特性是其易于发生肝内和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率高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肝癌大多起源于有大量免疫细胞浸润的慢性肝病组织。因此,肿瘤组织局部的免疫状态可显著影响其临床进展。巨噬细胞是实体瘤的重要组分,也是肿瘤间质中数量最多的抗原递呈细胞。但是,目前对于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以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以临床肿瘤样本为基础,结合体外模型对肝癌组织内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主要成果简述如下:
1)肝癌组织通常是由多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包括癌巢、侵袭边缘和癌旁间质等),各自具有独特的组成和功能。因此,我们着重研究不同巨噬细胞在肝癌组织不同部位的数量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我们发现:癌巢内和侵袭边缘处的巨噬细胞数量均与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和无瘤生存呈负相关。癌巢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巨噬细胞在癌巢中多呈免疫抑制表型,其数量和同一区域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与此相应,抑制表型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具有促进调节性T细胞扩增的能力,这一结果提示巨噬细胞可“协助”肝癌的免疫逃逸。我们实验室新近报道:巨噬细胞在癌旁间质中多呈免疫活化表型。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巨噬细胞选择性的与肝癌的血管侵犯和转移密切相关,体外实验的结果表明巨噬细胞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这些结果提示:肝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根据其所在位置的差异,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患者的生存。
2)首次发现了在肝癌的癌巢中存在较多的巨噬细胞局部聚集,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局部缺血导致的微小坏死(不同于癌巢深处的大片坏死)引起了巨噬细胞的的浸润和聚集。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巨噬细胞的局部大量聚集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巨噬细胞局部大量聚集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和复发的风险,并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巨噬细胞在经过坏死肝癌细胞处理后,可以显著促进肝癌细胞迁移。提示局部缺血坏死引起的巨噬细胞聚集可以促进肝癌转移。
3)通过对肝细胞肝癌中微血管的迥异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肝癌中常常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包裹的肿瘤细胞团(endothelial—coated tumor cluster,ECTC)这一特殊结构。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ECTC的存在与患者的较差预后之间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即使是在经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分层的患者组中仍具有显著性。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ECTC可以作为独立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当与肿瘤大小或临床分析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肝癌患者死亡或复发风险的新指标。此外,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ECTC的存在与肿瘤的微转移相关,癌旁中被内皮细胞包裹癌栓的存在与癌巢内ECTC结构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且被包裹的肿瘤细胞具有高增殖低凋亡的特征,但与肿瘤的侵袭能力无关。以上结果支持了一种新的肿瘤转移途径的存在,即“非侵袭依赖的转移途径”,并提示其在肝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