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首次提出顺应论。1999年,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用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交际语言的使用。顺应论认为,交际语言的使用是交际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核心在于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性,交际者能够在该过程中做出种种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同声传译作为高端口译行为,一般要求译员在源语输出后3秒左右开始译语输出,并最好随发言人话音启停而进行相应译语启停。这极大提高了不同语言交流者的谈话效率和对话流畅性,节约了交际者及广大参与者的时间,节省了跨国跨地区语言交流所须成本,被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到国际会议、跨国商务谈判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汉语和英语分别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及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在跨语言交流中的出现频率和分量都不可小视。鉴于汉英本身的诸多不同及同传工作的严格当下性、“不可追溯性”及“极端孤立性”特点,汉英同传极具挑战性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国内外对汉语假宾语的研究非常有限,几近没有。本论文拟将西方对英语假宾语(fake object)的研究作为研究汉语假宾语的参照。汉语假宾语结构常常省略虚词,简单明了,被广泛使用于各种会议中。本文试图结合翻译顺应论对若干次国际会议中的同传稿件进行定性分析,找出汉语假宾语对汉英同传的影响并探索其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从事汉英同声传译的广大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