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死蜱是当前我国水稻上最常用的杀虫剂之一,其对农产品安全与稻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江苏地区为对象,采用室内测定与条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毒死蜱稻田应用的环境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1.毒死蜱稻田应用对主要靶标害虫的活性及桶混应用效果评价研究了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及毒死蜱与其它4种农药混配对褐飞虱和二化螟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等5种单剂对褐飞虱均有较高的活性,毒死蜱与吡虫啉、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按照3:2、3:1和5:1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的毒力大于单剂,有明显的相加或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17.05、178.25、125.63;5种单剂对二化螟的毒力表现为毒死蜱>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杀虫单,而毒死蜱与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分别按照2:3、3:2、3:1和5:1的比例混配,均对二化螟表现出一定的相加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和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按比例桶混的防效较其它混剂和单剂要好。2.毒死蜱稻田应用在重要产品与环境对象上的残留特性分析研究了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其在植株、稻壳、稻米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以推荐剂量最大量的2倍剂量施药一次,毒死蜱在水稻植株上的残留动态动力学一级方程式为Ct =8.1836e-0.1939x,半衰期为3.57d;在稻田水样中的残留动态动力学一级方程式为Ct =0.7891e-0.1267x,半衰期为5.47d。于收获前15d施药,至收获前1d,低剂量毒死蜱在水稻植株、稻壳、稻米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522mg/kg、0.584 mg/kg、0.385 mg/kg,高剂量毒死蜱在水稻植株、稻壳、稻米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804mg/kg、0.711 mg/kg、0.488 mg/kg。两种施药量下,稻米中的毒死蜱残留量均大于我国毒死蜱在稻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3.毒死蜱应用对稻区环境代表生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分析探讨了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及其在机体内的富集情况,为评价毒死蜱环境生态风险提供依据。参照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评价标准,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均为高毒。在亚致死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毒死蜱对鲫鱼和河蟹不同组织的AChE和CarE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清水中恢复饲养后,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此外,在鲫鱼和河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毒死蜱,并且其较易在肝脏和鳃内富集。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议近期稻田施用毒死蜱农药,可与吡蚜酮或者氯虫苯甲酰胺按比例桶混使用;并适当延长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安全间隔期;在靠近水体的农田或是稻渔共作系统应谨慎合理使用,以免对非靶标水生生物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