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势力不断深入内地和边疆地区,中国边疆危机加深。康区作为传统三大藏区之一,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末民初先后有人不断提出康藏建省的可行性,更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安康”对于固川卫藏、遏制西藏上层分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后,康区政局不稳,战事频繁。1912-1928年康区先后有七位主政者轮流更替,分别是尹昌衡、张毅、刘锐恒、殷承瓛、陈遐龄、刘成勋、刘文辉,他们在任期间先后陷入康藏战争或军阀内斗,康藏边界冲突和交涉主导了民国前期康区政治态势的发展。可以说,民国前期康区的主题是政治军事活动,康区处于一种持续变乱的政治态势,这给康区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和严重阻碍。历任康区执政者在康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采取过一些有限的治理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康区主政者未能将各自治边计划及时付出实施,康区治理成效整体不佳。总之,民国前期康区处于汉藏冲突的前沿,又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甚至对整个民国前期的国内政治局势都有一定的影响。因而,研究民国康藏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民国前期北洋政府和川边地方官吏对康区的治理也带给我们诸多反思,为当今的四川藏区治理提供借鉴价值和历史经验教训。本篇论文的正文结构分为八个部分。前三章主要围绕康藏边界冲突和交涉,中间三章围绕的是康区的治理,第七章是康区治理的困难和反思,最后是结语。第一章辛亥革命前后康区的局势,探讨了清末赵尔丰在川边“改土归流”和民国建立伊始爆发的第一次康藏战争。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开启了康区近现代化的先河,为民国康区治理奠定了基础;1912年9月川滇军停止西征,然而第一次康藏战争并未结束,接着川军击退藏军第二次进攻,再平定乡城,第一次康藏战争直到1914年夏才结束。第二章西姆拉会议前后的康藏边界,重点探讨了西姆拉会议与康藏边界交涉和第二次康藏战争,并对西姆拉会议前的康藏历史边界进行梳理,同时将第一、二次康藏战争进行比较分析,发掘这两次康藏战争的异同点和内在关联性,从而重新审视这两次康藏战争在民国康藏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第三章1919-1922年中英关于康藏边界相关活动和交涉,主要讨论了甘肃代表团入藏和贝尔使团入藏,以及华盛顿会议前后中英围绕藏事交涉。康藏边界交涉持续到1922年,至此中英关于康藏边界交涉近十年,仍然无果。第四章民国前期康区的政治治理,首先总结了一下民国前期康区的政治态势及其影响,其次重点讨论了民国前期康区的“土流并置”措施,土司和流官共同治理康区,这是康区政治治理的重要特点,分析了土司和流官的任职状况、相互关系,得出康区“土流并置”的成效并不显著。第五章民国前期康区的经济治理,通过康区“农事试验场”开办、赋税征收以及乌拉改革的论述,探讨了康区的经济治理状况,得出康区经济治理的成效并不显著,并探究其原因。第六章民国前期康区的文化教育,探讨了民国前期康区的文化教育状况和治理成效。康区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民国前期康区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梳理了川边政府对寺院采取的保护措施和“边藏佛教总会”的成立,以及“赴藏学法团”入藏途径康区过程,得出“赴藏学法团”入藏活动的影响;因康区政局不稳、经费不足,康区主政者疏于治理甚至无暇顾及康区的教育,得出民国前期康区的学校教育陷入了低谷,并探究其原因。第七章民国前期康区治理的困难和反思,探讨了民国前期康区治理的困难因素,主要为康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和灾害频发,康南土劣滋生致使数县失治,中央政府时而无暇顾及,历任康区执政者难以作为,康区土司、喇嘛势力的阻碍等。另外,民国前期康区治理带给我们的反思包括民国前期“治藏必先安康”战略的历史实践和治边教训,对于维护当今四川藏区的稳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结语部分,对民国前期康区的政治态势及治理两方面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