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土壤保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石之一,对动植物活动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青藏高原的土壤流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青藏高原的草地主要是高寒草地,日前退化严重,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通过估算青藏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的降雨侵蚀、风蚀及评估冻融侵蚀,分析青藏高原土壤流失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为青藏高原的水土流失保护和治理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收集降雨侵蚀、风蚀及冻融侵蚀影响因子的基础数据,基于GIS与土壤流失方程(USLE)、修正风蚀方程(REWQ)及冻融侵蚀模型,模拟估算青藏高原的降雨侵蚀、风蚀及评估冻融侵蚀,并且探究其时空分布及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研究区降雨侵蚀情况总体较轻,但局部侵蚀程度较严重。微度(fs<1000)降雨侵蚀面积比重达80%以上,轻度(1000<fs<2500)区域面积比重约8%左右,中度(2500<fs<5000)区域面积比重约3%左右,强烈(2500<fs<5000)面积比重约1%左右,极强烈(5000<fs<8000)、剧烈(fs>15000)面积比重约0.6%和0.1%左右。微度、极强烈降雨侵蚀面积随时间而增加,轻度、中度、强烈、剧烈降雨侵蚀面积随时间而减少,且降雨侵蚀程度增加的草地主要为高寒草甸草地,其次为高寒草原草地,而降雨侵蚀程度降低的草地主要为高寒草原草地和高寒草甸草地。以10年为一时间段,研究区降雨侵蚀量在1980-2009年间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1990-1999年。降雨侵蚀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到东南部区域之内,东部的降雨侵蚀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弱。研究区风蚀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律,研究区内无明显侵蚀(I<0.28)面积占总面积99%以上,达2.36×108hm2。风蚀发生的面积非常小,微度(0.28<I<0.34)、轻度(0.34<1<0.40)、中度(0.40<1<0.46)及重度(0.46<I<0.54)风蚀的区域面积分别达4.57 × 105,6.18 × 105,8.67 × 105,5.78 × 105 和 1.84 × 106hm2,主要分布在西藏西部、青海中部至北部及青海新疆交界处。在1980到2009年风蚀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轻,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侵蚀减少,风蚀较轻的区域面积有所扩大。风蚀程度增加的面积主要分布于高寒草原草地生态系统,风蚀程度减弱的面积主要分布于高寒湿地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坡度越陡的区域,风蚀变化更小。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发生情况非常严重,80%以上的面积发生了冻融侵蚀。重度侵蚀约占30%,面积74.25 × 106hm2,其次是中度侵蚀约占20%,面积50.17× 106hm2,轻度和微度的面积分别为34.14 × 106hm2和18.28 × 106hm2。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草地、森林内不同强度冻融侵蚀面积由微度到重度依次增大。而高寒湿地内不同强度冻融侵蚀面积由微度到重度依次减少。温度小于-5°的区域,面积大小为微度(1.38<I<2.07)<重度(2.71<I<3.81)<中度(2.36<I<2.71)<轻度(2.07<1<2.36);温度在-5°-0°、0-5°、大于 10°的区域,重度冻融侵蚀面积都远远大于其余冻融侵蚀程度的面积。海拔小于2000m的区域,冻融侵蚀发生较少,海拔大于2000m的区域,海拔越高,各等级的冻融侵蚀面积都随之增加。降水梯度增长下,随着冻融侵蚀程度加重其面积也基本都呈现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