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 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人类活动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而食物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饮食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对饮食消费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研究,揭示饮食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有助于提高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居民选择健康、可持续的膳食模式,推动低碳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运用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对2002-2012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农业生产和产业间接碳排放核算;二是运用kaya恒等式和结构分解分析法对居民饮食消费农业生产和产业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饮食结构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经历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物性食物并重的食物消费模式与营养模式转变。居民食品消费温室气体排放以3.0%的年均增速从2002年的12.83亿吨(CO2e增长到了 2012年的17.30亿吨。农业生产过程直接排放是居民饮食消费总排放的主要部分。2002-2012年间,食品生产和加工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占食品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12年的33%。城乡居民饮食消费排放量有明显差异,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明显高于农村居民。2002-2012年,农村居民饮食消费人均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饮食消费碳排放差距呈缩小的趋势。城乡居民饮食消费人均碳排放都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消费。2002-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显著高于动物性食物消费。农村居民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城镇居民相反。经济因素是驱动我国居民饮食消费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最重要的拉动因素。技术因素对居民饮食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减排作用在2002-2012年间有所削弱。人口因素中人口总量增加和持续的城镇化都对居民饮食消费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变化对居民饮食消费间接碳排放的贡献在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两个时间段间呈现不同的趋势,在2007-2012年间推动了温室气体的减排。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逐渐从东方膳食模式向高肉类、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膳食纤维为主要特征西方膳食模式转变。在西方膳食模式下,2030年我国饮食消费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是基准情景的1.7-2.2倍,食物消费的人均热量、蛋白质和脂肪供应量都远高于基准情景。当饮食结构转向东亚膳食模式中的日本和台湾地区膳食情景时,我国居民饮食消费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足迹有所降低,同时人均食物消费的热量和蛋白质供应量也有所降低。更低碳、健康的日本膳食结构情景下,居民动植物食物摄入比例适当,膳食能量能满足需要,既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疾病,又能够降低饮食消费温室气体排放。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食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行食品碳标签标志以及大力宣传环保、健康的膳食模式等减少饮食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