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孢子丝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真菌病,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和皮肤外型。申克氏孢子丝菌为双相型真菌,如在人体内部寄生或在37℃条件下产生酵母相,而在室温条件下则产生菌丝相,酵母相是孢子丝菌的致病相,申克氏孢子丝菌在体内从菌丝相到酵母相的转化是致病的一个关键步骤。酵母相可在感染者体内增殖,形成小的芽生孢子而致病。从而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甚至全身多系统的损害,这种双相真菌的致病性和其双相型的转换密切相关。目前关于酵母相转化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基因水平,而对于与致病性同样紧密相关的物理生化特点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张静通过实验证实温度和培养基均可以影响孢子丝菌酵母相的转化;条件致病菌白色念珠菌亦具有相似转换,国内学者刘泽虎通过体外诱导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态、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得出结论,偏酸性环境有利于白念珠菌酵母形成,偏碱性的环境有助于菌丝的形成。偏碱性环境有利于白念珠菌致病,目前,关于酸碱度对申克氏孢子丝菌酵母相致病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pH在申克氏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证实了pH是影响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的因素之一,探索出孢子丝菌生长适宜pH值范围及酵母相转化适宜pH范围,为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相关资料。目的:1、比较不同pH培养条件下申克氏孢子丝菌生长情况。探讨申克氏孢子丝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以及酵母相转化的适宜pH范围。2、初步探讨不同pH值在申克氏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证实PH值是影响酵母相转化的因素。方法:1、将申克氏孢子丝菌接种在pH为1-14的沙堡弱(SDA)培养基内,在25℃恒温培养箱内培养,连续观察3周。2、将已接种在普通SDA的培养基,经25℃活化的申克氏孢子丝菌菌丝相菌落接种于pH为5、6、7、8、9的脑心浸液琼脂(BHI)培养基上,37℃下培养,每个pH组设计20份标本,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计算酵母细胞转化率。结果:1、申克氏孢子丝菌在pH为1-3的培养基不生长,在pH为4、10、11、12、13、14的培养基上生长欠佳,在pH为5-9的培养基生长较好,申克氏孢子丝菌生长适宜pH范围为5-9,故酵母相转化的pH范围亦设定在生长较好的pH为5-9的培养基进行下一步试验。2、在BHI培养基上pH=5、pH=6和pH=7时,全部平皿均发生酵母相转化,在pH=8时16个平皿发生酵母相转化,而在pH=9的平皿均未发生酵母相转化。在光镜下计数不同pH培养基生长的申克氏孢子丝菌酵母细胞的转化率,发现在pH=7和pH=6的转化率明显高于pH=5和pH=8的转化率;在pH=7的平均酵母细胞转化率可达90%,pH=5、pH=8酵母细胞转化率最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01)。不同pH发生酵母相转化的时间与速度均不相同,pH=5的菌落在转种后第2天开始出现,在第3-4天生长迅速,在第5天以后生长缓慢;pH=6及PH=7的菌落在转种后第三天开始出现,在第4-5天生长迅速,在第6天以后生长缓慢;pH=8的菌落在转种后第5天开始出现,在第6-8天生长迅速,在第9天以后生长缓慢。结论:1、申克氏孢子丝菌在pH为5-9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4、10、11、12、13、14的培养基上生长欠佳,在pH为1、2、3的培养基上不生长,申克氏孢子丝菌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5-9。2、PH值是影响申克氏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的因素。pH为5-8范围内可发生酵母相转化,pH=7时,酵母细胞转化率最高,故PH=7为酵母相转化最适宜pH。pH为5培养基较早发生酵母相转化,pH为8培养基较晚发生酵母相转化,二者酵母细胞转化率均明显低于pH=6及p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