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分工的盛行,各国间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贸易也在融合中不断发展。标准作为一种规范指导类文件,已成为国际市场中的交易基础。近年来,众多国家把争夺和主导国际标准的起草权、参与权和领导权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策略,中国也已意识到标准化的战略性意义,不断推进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加入到了研究标准化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行列。在已有成果中,运用计量模型测算区域标准化的贸易效应是常用的分析方法,而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将结合理论阐述和理论模型构建的形式,尝试梳理出口国标准化影响国际贸易的机制路径。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标准化的出口贸易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参考之前学者的理论研究,本文从网络外部性、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和多样性约束等理论视角系统归纳标准化对出口贸易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出口国标准化的积极影响表现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消极影响表现为减少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以D-S框架为基础的内生贸易模型,标准作为影响冰山成本、生产效率和产品种类的内生变量引入模型中。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通过促使出口数量增长、出口价格下降和出口种类减少进而影响出口贸易发展。本文基于1996-2017年中国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结合扩展的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对标准化的出口贸易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内容具体包括基准回归、分样本回归、内生性检验、替换关键变量回归。除此之外,本文参考施炳展(2010)、Hummels(2005)的方法测算中国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对标准化的出口贸易影响进行三元边际分解。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标准化提升对出口贸易发展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引入工具变量后的模型内生性检验证实了该结果的稳健性;(2)出口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标准化的积极作用更明显;(3)国家标准存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两阶段性”。在国家标准较稀缺阶段,国家标准存量促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而过度供给国家标准至一定饱和量后,存量增长反而抑制出口贸易发展;(4)出口国标准化有助于平均出口数量增加和平均出口价格上涨,同时也会约束出口产品多样性。理论和实证分析均表明,出口国标准化水平提升总体上推动了出口贸易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存量近30年间呈稳定增长态势,但每年新增国家标准参考国际标准的比例较低,中国标准化体系目前也存在国际标准采标率不足的问题。基于以上所有分析结果,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角度为我国标准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实践的政策建议。建议如下:第一,对各出口企业开展“标准”主题培训,营造“标准化体系”建设氛围;第二,深化中国与其它各国间的标准互认工作,搭建“标准化”交流平台,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第三,通过深度介入国际标准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