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发生脓毒血症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3月-2017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的确诊肝硬化并发脓毒血症患者91例入选脓毒血症组;随机入组资料完善的肝硬化未发生感染患者91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微生物特征、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比较研究病例的病史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并发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脓毒血症组与非脓毒血症组比较,在年龄、肝癌病史、糖尿病史、脾功能亢进、肝动脉栓塞治疗史、SBP史、30天内抗生素暴露、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WBC、Hb、CRP、PCT、AST、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以上、Child-Pugh分级B级以上、30天内抗生素暴露、Cr>84umol/L为脓毒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7,<0.001,0.001,0.001)。3.纳入的91例肝硬化并发脓毒血症患者中,医院获得性脓毒血症(医院获得性组)有49例,占53.8%,社区获得性脓毒血症(社区获得性组)有42例,占46.2%。两组间比较发现,医院获得性脓毒血症在年龄、肝癌病史、肝动脉栓塞治疗史、发病前2周侵入性操作史、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以上、发病前2周侵入性操作史为医院获得性脓毒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血培养结果显示,肝硬化发生脓毒血症的微生物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57.1%),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22.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属(13.0%)。革兰氏阳性菌占40.3%,其中最常见为链球菌属(15.6%),真菌占2.6%,均为念珠菌属。总体耐药菌检出率为15.6%,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为主(6.5%)。医院获得性组与社区获得性组在G~+菌、G~-菌、真菌的培养阳性上无统计学差异,P=0.743,两组间在耐药菌阳性上亦无统计学差异,P=0.806。5.微生物体外药敏结果显示G~-菌对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率分别为41.2%、35.3%),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尚未发现对碳青霉烯类耐药;G~+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葡萄球菌属对左氧氟沙耐药率达28.6%,未发现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尚未发现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耐药的真菌。6.肝硬化并发脓毒血症患者转归情况为:好转66例(72.5%),未好转25例(27.5%)。比较发现,两组间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感染性休克、30天内抗生素暴露、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1、0.017、0.002、<0.001;而在年龄、性别、消化道出血、是否医院获得性脓毒血症、细菌类型、是否为耐药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60岁以上、Child-Pugh分级B级以上、30天内抗生素暴露、Cr>84umol/L为肝硬化患者脓毒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60岁以上、发病前2周侵入性操作史为肝硬化患者医院获得性脓毒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感染性休克、30天内抗生素暴露、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可能与肝硬化并发脓毒血症的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