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以下简称OP)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被公认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并随时间的推移在逐渐严重。围绝经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因年龄变化而产生的雌激素水平相关的疾病,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并发症多,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健康,影响了中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根据2002年我国权威研究,中国40—70岁中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9.9%。目前最新的观点是认为它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饮食、运动及生活环境均可以影响它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和西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各有千秋,而中医药的止痛作用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西药,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得到医学界的认同。但由于中药使用的局限性和中药未尽探知的药理作用,因此,期望通过早期对相关尤其是高危因素的控制来预防骨质疏松,已成为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及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终点。 【目的】:了解广州市社区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以期发现影响骨量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从荔湾区、东山区抽取两个居委会下的多个街道,对其中常住户口年龄在40-70岁、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进行横断面的调查,统计社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其与年龄与绝经状态的关系,深入研究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采用SPSSI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及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各指标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包括四格表卡方检验,行×列表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法)及多因素分析(多元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a=0.05。 【结果】:广州市社区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9.4%;40~44岁年龄段的患病率为0,而从45岁~54岁10年间,骨质疏松患病率呈现一个明显的飞跃,55岁以后发病率骤增,较55岁以前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达10%。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与未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未绝经妇女的3.9倍。不同绝经方式妇女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自然绝经者最高、人工绝经者其次,未绝经者的患病率最低。社区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与绝经年限的关系:绝经后5~10年内的患病率最高,其次为绝经10年以上,绝经后5年内患病率相对较低。在与骨密度有相关关系的因素中,其中年龄、初潮年龄、是否绝经、产次与骨密度呈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