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作家,大多文学史都习惯于将阿城归为“寻根”文学的队伍并从“寻根”的角度对阿城作品进行解读。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质疑文学史这一定位的合理性。随着阿城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作品的问世,特别是《闲话闲说》一书的出版,阿城的创作理念便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本文的着眼点即是遵循阿城对“世俗”概念的理解去解读阿城的文学创作,从而颠覆传统文学史对阿城的评价,进而对阿城文学创作的意义重新定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存在意义,以及世俗文化对阿城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逐一解读阿城各个阶段的创作特点,从具体作品出发,对其语言特色、文本结构及创作主题等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阿城不同阶段的不同作品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即阿城一直以来对世俗文化及世俗精神的关注。世俗文化一方面影响了阿城的创作语言,即阿城大多采用简洁明了、干净利落的文字,较少使用修饰词语,文字极具骨感。另外,阿城从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出发,熟练运用民间口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阿城在组织小说结构时受到了民间讲故事、说书人的影响,他不善于布局,故事情节多是直线发展,没有复杂的文本结构。最后,由于对世俗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客观认识,阿城并没有简单地赞美世俗生活的全部内容,而是在肯定世俗社会生机勃勃的“元气”的同时,对其粗野鄙陋的“习气”进行了客观的反映。阿城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保存了世俗社会中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世俗社会成为相对自由自在的自为空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逐渐变成了“礼下庶人”,这一改变使世俗社会蒙上了一层礼教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时期为止,世俗精神更是被压抑得奄奄一息。阿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棋王》,久违的世俗文化如春风般吹醒了中国文坛。阿城之后的创作也都是以表现世俗文化的生命力为主题,发现当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世俗之美。由于对阿城的全部创作进行了整体梳理,阿城的创作理念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挑战了传统意义上对阿城固有的评价,形成一个崭新的认识阿城的视角,也由此得出了一个崭新的结论:虽然不能全然否定阿城创作中的“寻根”意识,但仅仅以此来定位阿城显然有失偏颇,阿城肯定了“寻根”所提倡的多重知识结构及文化构成,并身体力行,把对世俗的理解贯穿到整个文学创作乃至具体生活之中。阿城的出现并非个案,他联系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重新唤醒了中国社会当中的世俗精神,使世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