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还原与凝聚——阿城创作新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作家,大多文学史都习惯于将阿城归为“寻根”文学的队伍并从“寻根”的角度对阿城作品进行解读。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质疑文学史这一定位的合理性。随着阿城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作品的问世,特别是《闲话闲说》一书的出版,阿城的创作理念便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本文的着眼点即是遵循阿城对“世俗”概念的理解去解读阿城的文学创作,从而颠覆传统文学史对阿城的评价,进而对阿城文学创作的意义重新定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存在意义,以及世俗文化对阿城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逐一解读阿城各个阶段的创作特点,从具体作品出发,对其语言特色、文本结构及创作主题等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阿城不同阶段的不同作品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即阿城一直以来对世俗文化及世俗精神的关注。世俗文化一方面影响了阿城的创作语言,即阿城大多采用简洁明了、干净利落的文字,较少使用修饰词语,文字极具骨感。另外,阿城从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出发,熟练运用民间口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阿城在组织小说结构时受到了民间讲故事、说书人的影响,他不善于布局,故事情节多是直线发展,没有复杂的文本结构。最后,由于对世俗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客观认识,阿城并没有简单地赞美世俗生活的全部内容,而是在肯定世俗社会生机勃勃的“元气”的同时,对其粗野鄙陋的“习气”进行了客观的反映。阿城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保存了世俗社会中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世俗社会成为相对自由自在的自为空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逐渐变成了“礼下庶人”,这一改变使世俗社会蒙上了一层礼教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时期为止,世俗精神更是被压抑得奄奄一息。阿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棋王》,久违的世俗文化如春风般吹醒了中国文坛。阿城之后的创作也都是以表现世俗文化的生命力为主题,发现当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世俗之美。由于对阿城的全部创作进行了整体梳理,阿城的创作理念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挑战了传统意义上对阿城固有的评价,形成一个崭新的认识阿城的视角,也由此得出了一个崭新的结论:虽然不能全然否定阿城创作中的“寻根”意识,但仅仅以此来定位阿城显然有失偏颇,阿城肯定了“寻根”所提倡的多重知识结构及文化构成,并身体力行,把对世俗的理解贯穿到整个文学创作乃至具体生活之中。阿城的出现并非个案,他联系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重新唤醒了中国社会当中的世俗精神,使世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其他文献
稻田养鸭不仅能除草、防虫、免耕、减少甲烷排放,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而且能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本研究从两方面就稻田养鸭抑制水稻纹枯病进行探讨。一方面从鸭在稻
随着E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读屏时代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时代、读图时代,网络写作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写作方式,虽然还没有完全代替也不可能代替传统
目的:骨髓抑制是肿瘤放、化疗的主要毒副作用,表现为外周血单系或全系血细胞的减少。临床上,中医对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基本治疗原则是以“扶正”为主。本课题拟研究十全大
1936年鲁迅的逝世使得他无法亲自参与抗日民族战争,但是他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使他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话语资源。鲁迅话语回应的不是鲁迅本身,而是抗战国统区的整个历史文
以环氧树脂(EP)为改性剂,以聚醚二元醇(N21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4-丁二醇(BDO)、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原料制备了改性聚氨酯树脂(PUE);用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
当清帝国面临崩溃危机时,政治变革诉求强烈,各种社会思潮彼此激荡,其中民族主义以其自身独有的特性在中国政坛和思想界引起巨大回响。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华民族”一
目的了解3035例肾活检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了解1994-2009年病理构成谱的演变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35例肾活检患者肾脏疾病临床和病理资料,
一,1949至1966年期间,新中国的文艺政策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由此而展开了一场中国画的改造运动,造就了在美术史上被称为“新中国画”的景观,它由新
国内外以城市人群为对象的研究表明,自身素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三个方面的诸多因素都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影响,针对浙江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
李安导演以电影为载体,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1993年台湾籍导演李安创作的影片《喜宴》,一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以家庭生活的琐碎细节为发展情节,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