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和其博士生MathisWackernagel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态足迹:“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生态足迹这一形象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这就是,当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上的城市、工厂就会失去平衡;如果巨脚始终得不到一块允许其发展的立足之地,那么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模型的测算指标采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来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该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相关理论、计算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计算了山东省近年来的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分析了山东省17地市生态足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指标,分析了生态足迹与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山东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生态足迹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以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1990~2004年山东省及各个地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山东省生态足迹帐户,计算了历年山东省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6657 hm2/人增加到3.6238 hm2/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水平,变化不大。第三,通过计算山东省17地市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山东省17地市生态足迹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对17地市生态足迹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